4月26日凌晨,在广州白云机场,由于飞机起飞时间一推再推,且得不到及时解释和合理解释,再加上“一位带着婴儿的年轻母亲向工作人员要热水冲奶粉给孩子吃,但要了两次都得到‘没有’的回答,她只好绝望地朝工作人员扑通跪下”,于是,乘客被激怒了,“用半边床单”制作了横幅,大书“永不乘坐厦门航空”八个字。(4月27日《新快报》)
我对航空公司的行为同样表示愤慨,但对这种毒誓还是有保留意见。前些日子,深圳龙岗因为在辖区内悬挂了“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的横幅,有河南籍公民认为这是“地域歧视”,遂将龙岗公安分局告上了法庭。4月24日,龙岗分局局长刘宽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横幅事件在客观上伤害了河南人民的感情,我们表示由衷的歉意。”现在,打出这种横幅,有那么点“飞机歧视”的意味。当然,两件事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但都因气愤而生是不错的。龙岗方面解释说,去年底以来他们先后打掉了5个敲诈勒索团伙,总共抓了17个犯罪嫌疑人,这些团伙成员都是河南籍。不过,对厦门航空来说,理屈则词穷,不敢使“歧视”见诸法庭是肯定的;对乘客来说,因此而生这么大气的话,以后恐怕不是坐不坐厦门航空的问题,而是只有选择不坐飞机的问题。
这样说,当然是有根据的。笔者乘飞机的次数极其有限,比较遗憾的是,每次从白云机场出发——除了前年搭在穗全国政协委员的“便机”到北京采访“两会”,好像就没遇到过正点的时候。什么航空公司的飞机,我记不住,但肯定不是厦门的,我到现在还没去过那边。因为很不好彩,因此上文里用了“恐怕”这个词汇,避免以偏概全。但正因为不好彩的经历,就有议论一下的“资本”。捡最近的说,今年春节前到贵阳,晚上9点钟的飞机,飞机发动时已经凌晨1点多。可恶的是,在原该登机的时间并没有任何人通知你飞机晚点,逼得大家四处寻找可能知道的人去问。而机场的广播并没有“失声”,老是在“抱歉地通知”别的航班什么,仿佛这一个根本不存在。以此类推,有多少“享受同等待遇”的航班还不可知。当时所以没有“冲冠一怒”,一则没有这班乘客勇敢、决绝,二则有洪昇的《长生殿》在手,权当在哪儿读都是读了。
但“永不乘坐”能否动摇航空公司的老爷意识?恐怕不能。因为它并没有触动造成“航班延误、无人理睬”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的根本。在航空公司方面,可能还会一脸的不屑:你们不坐,有人坐,不缺你们几个。如同五一“黄金周”景点门票涨价,要涨就涨,斩钉截铁,倚仗的就是你们——反对者——不来,有人来。看吧,节后盘点,照样哪里都挤得不亦乐乎。这是13亿国人“数量劣势”的另一表征。怎么才能触动根本?有人马上会说,打破垄断。这谁都知道,问题是在垄断打破不了,起码在目前看不到打破征兆的前提下,该怎么办,忍气吞声或者“永不乘坐”?从《新快报》的这则消息看,厦门航空的工作人员不光是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连起码的人性也欠缺了一点。这可不是垄断造成的!
说来说去,对“永不乘坐”这一类,我的心态很矛盾。这种现象,媒体曝光得够多了,现实却是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鲁迅语),可见媒体是督促不了的;谁能督促得了?我不知道。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