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的关注下,五名艾滋孤儿幸运地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家”,虽然这个“家”只是暂时的,但短短三天的家庭生活注定要给这几个孩子留下一辈子的感动。
含着泪水与“妈妈”亲吻相拥,与“姐姐”悠闲地在阳台躺椅上吃零食,用狗粮喂主动跳到自己膝盖上的小狗,在“奶奶”的教导下学习电脑和上网,拿着弟弟珍藏的玩具长枪瞄准扫射……这些本来是很普通的家庭生活细节,但对5个艾滋孤儿来说,这一切却是那么的奢侈。
根据《瞭望东方周刊》去年11月的报道,中国目前有7.8万个孩子因为艾滋病而失去了双亲或单亲,而且随着艾滋病的蔓延,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失去父母的艾滋孤儿有三个归宿,一是由其亲属收养;二是由爱心家庭收养;三是由孤儿院收养。
艾滋孤儿由于父母死亡,长期备受歧视,他们性格中充满了孤独、自卑、冷漠、怀疑、怨恨、甚至仇视等负面因子。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扭曲的性格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最终定型,导致个体的悲剧。在亲属收养的情况下,由于艾滋孤儿没有离开自己的伤心地,往往只能加重心理的压抑,此外,艾滋孤儿的亲属大多贫穷,这就使得艾滋孤儿的生活更加窘迫,变得更加自卑。在孤儿院收养的情况下,艾滋孤儿被限制在孤儿院不能自由行动,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自闭,而且这些孩子被集中在一起,一些极端、扭曲的心理将会互相传染,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
而家庭收养则能有效避免其他两种收养方式的弊端,家庭的亲情与温暖能对艾滋孤儿进行长期的爱心感化,使他们最终忘记失亲之痛,走出心灵的孤岛。正如“中国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女士所言,“孤儿有了父母,有人疼爱,生活有着落,教育有保障,也免受社会歧视,和正常儿童在一起,能慢慢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过,家庭收养虽是最好选择,但在实施中却遭遇重重困难,面临诸多障碍:第一个障碍来自于艾滋孤儿的亲属,在一些艾滋病疫区,当地风俗认为,宁可“拄拐杖乞讨”,也要将亲人的孩子养大,所以愿意放弃艾滋孤儿监护权的亲属少之又少。第二个障碍来自地方政府,一些艾滋病疫区的地方政府,“怕孩子们出去‘乱说’,丢政府的脸”(高耀洁语)。而有些收养家庭所在的地方政府则对艾滋孤儿怀有偏见,在户口、入学等环节作梗。第三个障碍则来自于收养家庭,一方面由于愿意收养艾滋孤儿的家庭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一些收养家庭不负责地对待艾滋孤儿,甚至虐待他们。面对这些障碍,艾滋孤儿想要一个永久温馨的家,想要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谁来破除这些人为的障碍?谁来圆艾滋孤儿的梦想?这就需要政府切实承担起责任。我国已经实行了免费治疗艾滋病的公共政策,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所以政府不仅要治疗艾滋病,更要治疗艾滋病给社会留下的后遗症,而艾滋孤儿正是这种后遗症之一。
目前,少数地方专门为艾滋孤儿制定了一些政策,如武汉规定,对收养艾滋孤儿的家庭每月补助450元。但是,这些政策不但少,而且不系统,艾滋孤儿家庭收养问题,始终得不到一个全面的解决。
我们希望,国家有关方面对此引起重视,尽快开展研究,为艾滋孤儿家庭收养制定一部相关政策,彻底解决艾滋孤儿家庭收养所面临的障碍,让每个艾滋孤儿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家,让这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孩子都能走出心理阴影和生存窘境,从此以后幸福、快乐地成长。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