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约4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要求阿罗约总统下台,部分示威者高喊阿罗约“假总统”的口号。反对派更是声称,要在7月17日举行更大规模的百万人游行。
自从6月10日阿罗约涉嫌选举舞弊的“录音带”事件公开以后,阿罗约一直处于国内政治的风口浪尖。其间,由于阿罗约的强硬姿态和政策,事件一度趋于平静。但这次万人游行表明,由“录音带”事件引发的菲律宾政治危机正在酝酿更大的波澜。一个尚未被证实的“选举舞弊案”居然能引发如此汹涌澎湃的政治风波,其症结何在?
第一,经济因素。
打着改革旗帜的阿罗约自2001年执政后,没能重振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菲律宾经济。当同属东盟的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增长率回升到7%的时候,菲律宾的经济增长率还在4%左右徘徊,国民的生活水平更是远远低于东南亚富裕国家,贫富分化严重,有1/4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满阿罗约经济政策的人很容易产生走马换将的想法。
第二,政治腐败和社会腐败。
马科斯家族等几大家族势力在菲律宾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菲律宾一些议员、政客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中下级官员和警察中也存在大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民众不满情绪很高。2003年7月的兵变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今年3月份,菲律宾媒体又曝出阿罗约的丈夫、儿子涉嫌收取赌博业保护费的丑闻,进一步引起了民众的不满。3个月后,又曝出阿罗约“选举舞弊案”,久蛰民众心中的不满情绪立即找到了喷发口。
第三,菲律宾的革命传统。
近20年来,菲律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人民革命运动推翻总统的事件。1986年,马科斯因涉嫌谋杀反对派领导人阿基诺,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最终被迫放弃权力。2001年,埃斯特拉达因腐败案遭弹劾。马科斯和埃斯特拉达政权都是因腐败在革命和抗议浪潮中被颠覆的。这样的历史传统,在菲律宾国民的集体记忆中印象深刻,一旦遇到近似的条件,无论是政府反对派,还是普通民众,都倾向于发挥这种传统和经验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
第四,诚信问题与反对派力量逐渐联合。菲律宾绝大多数民众信奉天主教,非常重视政治家的个人品质是否诚实。在“录音带”事件中,阿罗约由起初指责反对派根据其声音编造合成录音带,到6月27日发表电视讲话“认领”录音带,不仅让反对派找到继续攻击的理由,而且严重贬损了她的诚信形象。与此同时,反对势力也在逐渐走向联合。天主教会由原来支持阿罗约转化为内部严重分化,反对的力量开始居于上风。前总统埃斯特拉达仍然拥有很大的政治势力,成为倒阿罗约的核心幕后力量。同时,阿罗约企图改组内阁,缓解与转移危机的做法也把部分支持者逼向了反对派阵营。在这种条件下,阿罗约能否渡过危局,就要看她的政治手段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阿罗约”,共找到
292,204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