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状元无法读重点学校,这可以想象吗?可以,这事就发生在海南。据《重庆商报》报道,海南16岁的理科状元李洋因为是湖北移民考生,虽然取得897分的高分,但却因为海南的特殊招生政策,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的志愿,面临着不能入读重点院校的境遇。
面对得高分而不能入名校(清华大学曾表示可以破格录取他),每天痛苦地做着噩梦的考生,有人认为,这个政策对学生很不公平,国家的高考招生本来就是以成绩来选拔的,而海南的招生政策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也有人认为,一定要遵守政策,不能报一本就是不能报,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网开一面的话,明年就更加难办了。
出现了这种诡异的结果,我们的智识经很难理清公平的头绪,似乎怎么说都有道理,又都没有道理。但静下心来理清头绪,如此混乱的境况正是公正原则被多重地扭来扭去的必然结果。是啊,这上面叠加着多少层矫正啊--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于是有了高考招生名额分配的“矫正正义”,这导致了“高考移民”;为了限制“高考移民”,有了“不符合特定条件限报本二以下”的“矫正正义”;如今出现了状元无法上重点的结果,又如何来矫正?
正义的基点在哪里?原始正义在何处?何种正义具有价值优先?是追求起点公正还是结果公正?正义的价值出现混乱,公正濒临虚无主义,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正义基点--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这个原则的缺乏,导致公正被随意解读、随意阐述、随意界定,而没有一个一以贯之共同认同的精神。为了追求某种似是而非的表象公正,这边扭一下,那边扭一下,必然导致公正的最终消失。这有美国的现实为例。
众所周知,美国的立法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公正原则应该说是很清晰的。但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这种原则遭到了政治家的重新界定:为了矫正因历史上对黑人的不公,应强调一种矫正的公平,即在升学、就业和提升上优先照顾黑人,以“优先”来弥补历史不公--美国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照顾少数种族的“平权法案”。用亨廷顿的话来说,这种“矫正”危及了美国的核心价值,导致了美国的价值混乱。很多美国人指责:平权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因为贫穷白人家的孩子考分需要比富裕黑人家的孩子高。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反对优先照顾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申请就业和升学的人为他们受到“逆转的种族歧视”而提起诉讼。种种压力终于迫使联邦最高法院在“里士满诉J·A·克罗森”一案中裁决里士满县对少数种族优先照顾的计划无效,重申了“人人平等”的美国信念。判决指出,按种族把人分成几等是有害,“可能会引起种族优劣感和种族之间的敌对”,同时批驳了那种说“优先照顾是为了弥补过去的歧视”的论点,指出这样扭来扭去只会导致人人平等原则的消失。
可以看到,理科状元无法读重点学校,正是“扭来扭去只会导致人人平等原则的消失”的现实表现。我们今天在高招名额分配上的“无原则”,跟美国当年的问题如出一辙,为了一个局部的公正,对整体公正进行扭曲,为了另一个局部的公正,再进行扭曲,扭到最后,公正找不到归路。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公正”,共找到
9,677,67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