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山西省左权县委县政府在京宣布:投资3个亿打造中国“新闻烈士陵园”,并为60多年前在“十字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新华日报》主编何云等50名新闻工作者立碑,让先烈的英名永存千古。(7月11日新京报)
1942年5月25日,在一次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之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为掩护主力撤退在麻田附近的“十字岭”壮烈殉国,成为我军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最高将领。与此同时,《新华日报》主编何云等50位新闻战士也倒在这里,这是迄今世界新闻史上一次遇难人数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重大事件。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缅怀英烈丰功伟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为50位壮烈牺牲的新闻烈士立碑,对于不忘国耻,激励后人,振奋民族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左权县委、县委哪来3亿元修建占地面积300亩的“新闻烈士陵园”?笔者从左权县政府官方网站获悉,这是一个人口不过16万的山区小县。长期以来,大山的层层阻隔,影响了人们的视野、观念,山区经济落后,贫困的帽子总是压在老区人民的心头。1985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正当全县人民开始着手发展左权经济时,1996年8月一场特大洪灾再次给左权人民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水灾除了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外,使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落后的左权雪上加霜,全县有11万人又处于贫困线以下。
9年过去了,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六十八点七五的人究竟脱贫没有?搜索相关网页,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这就是说,尽管近年来左权县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至今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困扰。
对这个贫困县来说,3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平均分摊,全县每人可摊1875元。这笔巨额投资只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向上伸手要一点,估计多少会有些希望;二是从银行贷款,但就当地财政状况而言,悉数还贷可能遥遥无期;三是对外融资,从左权县区位状况分析,能否如愿还是个问题。
所以,3亿元修建“新闻烈士陵园”,在我看来,至少存在这么几个疑问:其一,投资如此之大,县里是否考虑过“量体裁衣”?特别是在资金使用方面,是否进行过可行性论证,并通过了听证程序?其二,工程如此宏大,到底在省市立项没有?会不会是“先上车后补票”?其三,在尽快改善群众生存状况与修建“新闻烈士陵园”之间,不知找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共振点没有?如果暂时没有,或者思路有待进一步厘清,那么,工程匆忙上马会不会造成某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到时候责任由谁来承担?
也许,在这个“爱国主义工程”即将破土动工前夕(相关报道称:今年8月15日破土),说这些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有可能遭到一些人的指责。但笔者以为,地方政府无论搞什么工程都得实事求是,量入为出,既不能以打造全新“红色旅游景点”为由,把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当回事,更不能不顾当地群众的生存状态,挖空心思去搞另类“政绩工程”!
一些国家为纪念二战牺牲的将士立有不少纪念碑,有的也建有陵园,但占地几百亩的却见得极少。怎料想,中国一个贫困县的主政官员在这方面的“气魄”比人家议会、总统还大。您说,这事儿不是颇费思量么?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新闻烈士陵园”,共找到
42,38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