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人大常委会作了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38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以及部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
今年的审计报告又是一枚“重磅炸弹”,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公众喜忧交集。我们感到欣喜,因为国家审计署继续忠实地履行职责,2005年的“审计风暴”依旧风头强劲,这对于严惩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国家预算管理规范大有助益。但是,公众更感到忧心忡忡,因为今年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老账”尚未偿清,“新债”又如潮而至,审计部门似乎正肩负着“不能承受之重”。
几年来震撼人心的“审计风暴”体现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预算软约束的病症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各公共领域之中,侵蚀着公共资财管理和使用的正当性。
“预算软约束”是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中提出的概念,最初特指政府对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予以贷款或财政补贴,使其免于市场硬约束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理论发展,预算软约束的适用领域也早已超出了国有企业的范围。很多时候,预算软约束意味着国家掏了钱,却管不了花钱的人,公共组织能够像花自己的钱一样花国家的钱,并且不用承担“花自己的钱”时应当承担的一切后果。
预算软约束通常导致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国有企业的风险偏好增强,以至于忽视风险、盲目决策;二是内部人控制现象蔓延,公共组织内部的管理者利用公共资财为自己谋福利。
今年的审计报告再次证明,预算软约束广泛存在于公共组织中,其恶果显而易见。此次审计报告中被点名的不仅有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广电总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还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企业,更包括了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组织;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违规处置不良资产、挪用财政资金、隐匿真实财务情况等问题都有发生。
公众会为“审计风暴”叫好,但不希望“审计风暴”无休止地刮下去,因为“风暴”的存在意味着预算软约束的顽症没有治愈。在保持审计监督力度的基础上,还应该从制度层面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完善国家财政财务管理体制。
比如,引入市场硬约束,改变对国有企业进行财政“兜底”的习惯;引入社会监督硬约束,采取财务公开、登记查询等制度办法,实现公共资财管理的透明化,让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时刻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泛滥;还有就是引入法纪硬约束,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制,对违法违纪部门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做到有责必追、一追到底,最大限度地增加管理者滥用公共资财的成本。只有当预算约束真正硬起来之后,审计风暴才不至于一次又一次席卷而来。
□毛飞(北京公务员)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审计风暴”,共找到
193,40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