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出了征集公民节约行为准则的倡议。这一倡议马上得到了人们的响应,各种建议纷纷被提出来。比如有人建议每天定时供水供电、以避免“水长流、灯长明”;还有人建议,“以后不要坐电梯了,改为跑步下楼,既节约了能源,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这些建议当然是一种善意的道德说教,可要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免不了“按下葫芦起来瓢”,比如跑步下楼,难道不也是对体力和时间的浪费么?
其实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一向是中国传统对个体消费伦理的基本要求。孔子就曾对颜回的俭朴精神大加赞赏,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比如中国的储蓄率就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现在铺张浪费普遍严重,根子应该不是出在老百姓的私人品德上。
张五常先生曾反复撰文指出,某种资源被大量使用,一定是这种资源的价格太便宜了,解决的办法在于涨价。表面上看来,张先生的看法颇有道理,但这只讲了一半的道理。因为“供求定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买的时候要有竞争,张五常的看法着眼的是这一点;另一方面是卖的时候也要有竞争。现在买家之间竞争是非常充分的,没有人可以垄断某个市场的所有购买;但在卖家之间竞争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水、电、油等资源型行业,基本上都是几个卖家在垄断供应。在这一市场格局之下,涨价解决不了全部问题。价格涨了买家的确会节约使用,但卖家会变本加厉地浪费开采——先抓住行情把钱挣到手再说。
既然涨价解决不了问题,要想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得先弄清楚,到底是哪一类人在浪费?他们浪费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对于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的人来说,节俭自成天性,奢侈浪费绝不可能。那是不是富人就会特别奢侈呢?也不尽然。比如曾捐资5亿元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余彭年先生,每天的午餐不过是一盘水煮青菜、一块鱼和一碗清汤面,而据说李嘉诚先生日常生活也非常俭朴。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小日子过得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有钱人,他们的钱根本就不是凭智慧、凭劳动挣来的,而是以诸如寻租、腐败等非法渠道得来的,钱来得容易,花起来自然就不当回事。对于钱来得容易的人,道德说教恐怕效果不大,根本办法还在于完善财富获取的市场化机制,让他们的钱来得不那么容易。要是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看谁还敢浪费?
获得财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凭本事、凭劳动挣血汗钱;还有一种是凭权力、凭压榨挣容易钱。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普遍过剩就是一种浪费,而这种浪费当然有其原因在。有调查表明某地区民工工资已经10年没有上涨了,根本原因在于民工根本没有与资方平等谈判的地位,只能接受低工资,所谓劳动力过剩是相对这种低工资而言的。民工就挣这么点血汗钱,奢侈浪费是与他们无缘的;然而对于资方来说,由于能够凭借非市场的力量支付低工资,钱就挣得比较容易了。再比如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政府规定了只有特定的几家企业才能经营此类业务,这些企业凭借行政性垄断势力,无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即可获得高额利润,导致大量财富为少数人占有。
完善的财富获取机制,包括基本权利公正的界定、起点的机会均等、竞争过程的公平、对结果的适度调节等一系列内容。源于种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中国当代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在这一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之前,只要财富依然可以轻易获取,寄希望“号召”、“倡导”来促使富有者形成节约的自我道德约束恐怕是很困难的事。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社会”,共找到
140,304,281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