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交了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虽然去年“审计风暴”为人所称道,但今年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依然“触目惊心”:从总额上看,38个中央部门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
苍蝇见光死,“老虎”打不死?这恐怕是近年来“审计风暴”面临的最大难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做客《经济半小时》时曾着重指出:我国每年的财政支出高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这些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国防、教育、粮油补贴、菜篮子工程、以及老百姓的社会和医疗保障。那么这些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钱,是不是用到了该用的地方,是不是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关系到我国经济运行能否健康运转,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可以说,“公款”里的每一分钱能够合理使用,与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息息相关。
不过,仅仅喊一些激奋的口号是没用的,我们从这些年“审计风暴”的过程与结果可以看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依旧在于体制。现行体制下,行政部门和行使行政职能的单位不仅拥有对人、财、物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而且拥有监督检查权,也就是“自己使用自己监督”,这样就难以做到监督的独立性和透明性。如果这些部门对国家资源的配置合法合理,就会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反之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而在某个行政部门中,领导掌握着对财政资金的最终审批权、管理权乃至使用权,而目前的制约审计主要集中于审计署和监察机关,内部审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权利和责任都聚焦于领导一个人身上,就此出现的局面是:公共财政资金一旦下拨,其所有附带权利就“移植”到这个部门,具体到个人就是主管领导,其资金管理也就属于部门的体内循环,上级部门很难及时掌握资金流向,处于“局外人”角色的尴尬。
所以,仅仅依靠事后的审计,永远都处于穷追的疲惫状态中,并且滞后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上年度的公共财政审计结果刚刚出炉,舆论与公众还沉浸在“为什么审计出来的结果如此触目惊心”的震惊中,可下年度的财政预算已经下拨到各个部委,新一轮的公共资金被挪用的“体外循环”又开始了……
本来,部门会计制度是预防公共财政被挪用的前置防线,起到第一道关口的预防作用。但由于部门会计的人事、财务权都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其话语权的主导权先天性地受制于被监督者,因此这道防线失守是不可避免的。而地方审计部门的问题同样如此。这种“管人还是被管”的悖论迫使审计只能层层上推。县级政府的审计,县级审计机构完成不了,只能推给市级审计机构。市级政府的审计,就得推给省级审计机构。这种级差化的审计是不可能打持久战的。无论是从信息不对称、管理资源的浪费以及外部监督的有限性来说,“上审下”的审计模式都不符合绩效政府的目标,也无法阻止新一
轮公共财政被挪用的宿命。
因此,“审计风暴”的前途在哪里?在于逐渐剥离行政部门对社会资源过多的占有,大量可以交由市场自行解决的“管理职能”应当休止,“大社会、小政府”的目标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重新对部门会计制度和同级审级制度进行调研,对议论已久的“审计垂直管理”做科学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研究其可行性。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审计风暴”的未来命运都掌握在制度设计者的手中,必须革除目前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某些弊端,选择更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新体制。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审计风暴”,共找到
193,40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