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谈-新闻评论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日月谈-新闻评论-搜狐网
评论首页 | 社会 | 时政 | 国际 | 经济  | IT | 汽车 | 文化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论坛
小调查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 瓜农含泪抛售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是否合适?
1、拖拉机进城是否不文明?
不文明,影响市容。
拖拉机进城方便了群众。
说不好。
2、这样做是否侵害了农民利益?
侵害了农民利益,伤害农民积极性。
这样做也是为了城市的文明。
不好说。
  往期调查
专栏作家

经济

柴之菁 | 薛兆丰 | 鲁 宁 方 刚 | 吴向宏 | 李子旸 冀志罡 | 郭松民 | 易宪容

文化

朱学勤 | 葛剑雄 | 雷 颐 袁伟时 | 张远山 | 薛 涌 朱大可 | 徐友渔 | 熊培云

体育

方 肇 | 毕熙东 | 舒桂林 张慧德 | 于 嘉 | 贾志刚 周才鸿 | 陶 伟 | 李 珂

热点回顾
·吃喝嫖赌齐全的阜阳法官
·
警察为何被警察打死?
·他们该不该被女老板罚裸站
·“小姐”进村说明了什么?
·站在街上就是“卖淫女”?
·小姐出没农家乐让人难乐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警察如此作为让人悲哀
·房子七十年后怎么办?
·“强奸幼女”竟然合法?
网友评论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女兵裸浴当卖点有辱经典
·为文革博物馆的民间性质叫好
·小泉会“浪子回头”吗
·不能放过刑讯逼供的人
·逼迫女同学手淫的悲剧
·张在玉的“死而复生”体现了司法公正?
·你赞成裸体播新闻吗?
·书记该先追车还是先救人
·自考生是北大的失败?
·你会歧视河南人吗?
您现在的位置:搜狐首页 » 媒体评论 » 文化评论 »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来源: 解放日报  Star.news.sohu.com 2005年5月24日14:33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0)】 【收藏本文 收藏本文】 【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赵启正2000年在华盛顿全美新闻俱乐部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谢谢黑格曼先生的邀请,我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说。

  我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有两年多时间,从此开始注意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感受。我深感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首先是媒体要加强沟通,因为它往往引导人们的思想并影响人们的情绪。为了做这样一种交流,我首先在美国讲《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只是想直率地把中国人或者说大多数中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人怎么看向大家作一介绍,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一个初学中文的美国人会惊讶地发现,中文“美国”两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是“美丽的国家”。

  中美两国开始交往到现在,大约有220年左右,一个初学中文的美国人会惊讶地发现,中文“美国”两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是“美丽的国家”。当然,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复杂的词源学。其实中国人刚刚知道太平洋彼岸的广袤之国

  TheUnitedStates时,有过几十种译法,但最终定为“美国”———一个最好的中国式名字,这会使一个不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对她自然产生好感。

  两国人的正式交往始于1784年。这一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起航,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的黄埔港,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序幕。19世纪中叶之后,双方商业往来激增,由此开始了对于彼此都日益重要的相互了解的漫漫历程。

  中国清朝以禁烟著名的重臣林则徐主持翻译了《四洲志》一书,首次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但总体上看,19世纪末大多数中国人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并不了解。1872年中国政府派遣的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时感到既兴奋又新奇:穿着土著衣服的印第安人,就像中国京剧中的演员。

  19世纪开始,中国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开始传入美国,对美国文学,主要是以爱默生和梭罗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华尔特·惠特曼在他所著的《只言片语》中就两次提及孔子。悠闲的中国老人的形象频频出现在美国现代诗人史蒂文斯的诗作中:“在中国,一位老人坐在松树的阴影里。他看到飞燕草,蓝的,白的,在树阴的边上,被风吹动。他的胡子也在风中飘动,松树也在风中舞动。”只是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中国老人,不是坐在山池边整理衣衫,就是在扬子江上仔细端详自己的胡子”?

  文学是中国人民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大量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使我们听见了太平洋对岸的沉思共鸣和各种各样的声音。用惠特曼的话来说,我们“听见美利坚在歌唱,我们听见各种不同的欢歌,听见他们放开喉咙高唱有力而优美的歌曲”。是的,通过大量译作,中国读者听见了杰克·伦敦在《荒野中的呼唤》,听见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听见了海明威的钟声———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这《钟声为谁而鸣》。

  我们还听见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的呼唤(TwofathomsorMarkTwain)———后来它成了SamulClemens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笔名马克·吐温(MarkTwain),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书在中国广为流传。

  通过这些作家,中国读者了解了美国民族乐观、务实、坚强的性格特点,这也许就是“美国”(America)的中文全称被译作了美(beautiful)、利(profit)、坚(solid)的原因,这三个字都有很好的含义。

  18世纪一位美国船员第一次到中国,他说中国人当时这样区分美国人和英国人:他们都说英语,但做生意时盯着秤杆的一定是英国人。1900年发生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事件,北京的皇家建筑圆明园再次被毁,珍宝文物被掳一空,中国还被迫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但是中国人对这八国中首先记住的是英国、法国和日本。因为此前不久他们都对中国进行过侵略战争,而美国后来又退还了中国部分赔款,中国人并没单独记恨美国。

  清朝末年,许多优秀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参考了美国。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逸仙博士,多次公开重申要以美国为师,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1904年曾正式向美国政府和人民呼吁支持中国革命派,推倒满清,但是没有得到美国的回应。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少年时代阅读过一本《世界英豪传》,被书中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事迹感染,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自从中国人知道华盛顿,他作为美利坚民族的象征,作为美国“国父”,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变化,他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尊敬,受到这样尊敬的另一个美国人就是林肯。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吸引了大部分日本陆军,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42年日军切断中缅公路时,美国空军开辟了跨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向中国供应抗日武器。由于山高路远,气候恶劣,不少飞机失事。据统计,当时共损失600多架C-46飞机。前几年,在中国的西藏、广西等地仍能发现“二战”期间美国飞机的残骸,1500多名中美飞行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两国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结下了难忘的情谊。中国人民至今没有忘记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南京市,就有美国飞行员烈士墓。

  中国现在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人自然会想到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众所周知,横贯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是美国经济起飞的发射台。人们较少知道这条大铁路动脉是与华工的巨大作用连在一起的。19世纪40年代,在寒冷的冬天,当别的队伍撤下落基山脉的时候,华人继续勇敢西进,在美国广袤、荒凉的西部修筑铁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献出了生命。为了表彰中国铁路工人的业绩,美国的伊利诺斯州政府于1991年在中国上海用3000枚铁路道钉塑造了纪念碑,碑上刻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个纪念物旁边逗留的中国人,会有感而发:100年前曾大规模排华的美国人今天是知恩了。

[1] [2] [3] [4下一页 

 

( 责任编辑:文化频道:彭颖 )

央视名嘴为何如此恶俗   >>>进入评论频道,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链接

  • 北大教授:我爱读哪些杂书(05/24 14:26)
  • 一种可悲的建议——凭什么判婚外恋违法(05/24 11:23)
  • 话说《毛主席语录》(05/24 09:13)
  • 不朽的荒唐可笑(05/23 11:29)
  • 被毕加索实验的女人们(05/20 15:15)
  • 可畏而不可信的学术年代(05/20 15:05)
  • 五四导致了传统断裂?(05/20 14:47)
  • 文学离我们究竟有多远?(05/20 09:21)
  • 格拉斯:德国人你做了些什么?(05/20 09:08)
  •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