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马里兰州发表讲话,再次呼吁公众支持延长将于今年年底到期的《爱国者法》部分条款。
众所周知,《爱国者法》是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通过的,“9·11”后,为了提高政府的反恐能力和效率,国会以绝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爱国者法》。法案的条目虽然很多,但就其总体设计精神和原则而言,就是“以自由换安全”,即以牺牲部分公民权利为前提,提高政府的反恐能力和效率。
正因为如此,这个法案在当时就有争议。支持者认为,严峻的反恐形势使公民必须出让部分权利,以确保打赢反恐战争。而批评者则认为,限制、侵犯公民权利是对宪法根基的动摇。当时惟一对法案投了反对票的民主党参议员拉斯·范格德就这样表述他的理由:“如果通过这样的法案,那么恐怖分子不放一枪,就已经赢得这场战争了。”
在此情况下,出于平衡考虑,国会随后立法规定:《爱国者法案》的15条条款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正是基于这个规定的要求,美国众议院将于本周就是否延长部分条款进行表决。布什的呼吁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出的。
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很难理解美国人为何对“自由”看得这么重。
举个例子。堕胎在美国是个非常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而支持和反对的双方打出的口号分别是“追求自由”和“追求生命”。众所周知,“口号”就是最能打动人的一句广告词。从支持堕胎者以“追求自由”为口号对阵反对派来看,“自由”在美国人的语境中是与“生命”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的价值追求。
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还得追溯至美国建国的缘起。
当年,第一批逃到北美大陆的欧洲人,并不是抱着淘金梦而是为了逃避本国的宗教和政治迫害而来的。这就使得他们从一开始便对政府权力保持着本能的戒备和警惕。当初北美13个殖民地聚在一起商讨成立独立国家并起草宪法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并不是如何“富国强兵”,而是怎样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任何可能导致政府权力扩张的政策,都会引起美国人的极度警觉。虽然“9·11”这一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美国人做出了些许改变,但这样的让步在程度与时间上都是有限度的。
毫无疑问,延长法案符合布什政府的利益,但问题是,保障国家与公民安全本来就是政府职责,而这并不能以侵犯公民权利为前提。
当初,通过法案是有着特殊背景的,如今,安全形势已大为好转,对恐怖主义的活动情况,也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此情况下,《爱国者法案》还应该继续下去吗?布什以保障安全为由,其中是否也有减轻政府工作强度、难度的考虑呢?所有这些,美国人在确定支持或反对之前,都是必须问个明白的。
□余永胜(江苏学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爱国者”,共找到
14,871,057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