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洪水过后,《新京报》记者在沙兰镇中心小学教室墙壁上摄下的手印震撼了许多人,当时的图片说明指这些手印是逃生的孩子们留下来的。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这一摄影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夺去100余名小学生生命的灾难在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临,灾难发生时的现场状况只能通过事后幸存者的回忆以及灾难后的情形去推断。而残留的手印,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它记录着灾难发生时的场景,使灾难的悲剧感更加真实,真实到可以触摸。因此,有人说这张图片可以获得中国新闻奖,甚至可以去角逐荷赛奖。
不过这张图片发表后不久,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手印不是小学生留下的,因为它们太大了,更应该是成人在救援中留下的。洪水袭来时,即使有学生攀援墙壁向窗外逃生,水中留下的手印也会被冲刷掉。经过数日的争论和分析,大多数人倾向于这个手印是成人而非小孩的。如果这个结论是真实的,便引出一个疑问:记者是不是有悖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故意误导公众?
我认为这些手印是大人抑或是小孩留下的,只要不影响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那么摄影者不但不应该被指责而且应当受到褒扬。因为这些手印不是记者自己伪造的,而是由参加抢险的武警战士提供新闻线索,带记者去看这些“逃生小学生”留下的手印。从武警战士到摄影记者,面对真实的灾难,面对窗户下视觉冲击力极大的手印,做出一种合乎逻辑的联想:这是绝望孩子往外逃生时留下的,也是很正常的。
记者摄下的图片,向公众呈现的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新闻真实:洪水、灾难以及人的求生欲望。但新闻真实和客观真实有的时候并不完全重合,因为所有的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可能都在旁边。许多新闻事实需要通过事后的文字描述、摄影和摄像来重现,这种重现必然会在细节中有所变化——但有一个起码的原则,不能伪造事实。
具体分析这张图片,洪灾过后,面对如此有震撼力的手印,敏感的记者当然会将它拍下来并尽快发表,以此来引起公众对这次灾难更强烈的关注。至于手印究竟是谁留下的,记者摄影和发表时的判断事后证明有误差,也可以原谅。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争论手印是谁的,当然有价值。但相对这场悲剧来说,手印究竟是谁留下的都不能影响事实的真伪。手印之争使我想起新闻中的“摆拍”,为了报道一个新闻人物曾经的活动,比如说帮助孤寡老人,去贫困家庭问寒问暖。这些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并不能重现,一些记者设计了这类场景,让主人公“表演”,然后摄影或摄像。我以为,只要这个主人公所“表演”的活动,曾经确实存在过,就不能说这是个假新闻。
而这面墙上的手印,连故意设计的“摆拍”都不是,手印和灾难这个最基本的新闻事件有直接的关联。至于记者对这一真实场景的误判,也是新闻报道中因客观条件限制可能出现的事。我认为这图片并不违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因为灾难,才有手印。而手印是谁的,并不影响悲剧的性质。我们假设一下,民国段祺瑞执政时期,学生在执政府面前请愿,和军警冲突时刘和珍、杨德群等人中弹身亡。事后记者去拍地上留下的血迹,难道一定要分清楚,哪些血迹是刘和珍留下的?哪些是其他人留下的?
(作者系《法制日报》记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手印”,共找到
1,165,10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