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辽宁省副省长鲁昕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内容为“特大喜讯:出售2005年高考试卷标准答案,绝对保真。” 同时该信息还留下了出售者的三部手机电话号码。鲁副省长看完此信息后,马上打电话给公安厅要求尽快查处。刑警发现出售试题的有关案情竟与远在千里之遥的甘肃兰州有关。辽宁和甘肃刑警密切合作,终于在兰州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目前,已初步查实案件10余起,涉及赃款6万余元。查证工作正在进行中(6月15日北京晨报)。
利用高考、考研以及英语等级考试机会,以提前透露试题、答案为诱饵,进行诈骗,谋取暴利的行为,目前较为盛行。这种诈骗行为,不是一般的商业销售信息。若有人真出售高考试卷答案,就有试卷泄题的可能性,牵扯重大泄密案和相关责任人;若信息是假信息,骗子可能骗取大量不义之财。正是辽宁省副省长鲁昕的高度警惕性,并及时指示警方迅速介入,才使案件最后得以破获。事实证明,是一起在短时间里诈骗6万元的重大案件。
从这起案件中,笔者有两点思考。这种行骗行为为何能够屡屡得逞。笔者认为,主要是犯罪分子有赖以得逞的环境和土壤。一方面,犯罪分子摸准了许多考生家长,望子成龙迫切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往往犯罪分子的诈骗行经能够很容易得逞;另一方面,在考研、英语等级考试中,过去曾发生过泄题、提前知道答案的案件,有些竟在网上公开标价叫卖。如果所有泄题、提前知道答案的案件,没有一起是真的,都是诈骗行径,那么,这种诈骗行为慢慢就会消失。而就是这种真真假假的现象,使一些家长不能够明辨是非,从而铤而走险,受骗上当。
另一点,这种诈骗短信,笔者认为,大部分人包括公安部门的警察都曾接到过。像这次迅速进行立案侦察,并破获的为数不多。除了这次牵扯到高考,案情重大等原因外,不能够排除犯罪分子正好撞到了“枪口”上,竟然把短信发给了副省长这个原因。假如副省长没有接到这个短信,这起利用高考机会诈骗10起,涉及6万余元的案件,是否能够得到及时侦破,应该是一个问号。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达,借助类似高考等机会,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进行诈骗的案件将会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必须严厉打击这种诈骗犯罪活动。要把工作做在经常,做在事前,而不管这种短信是发给省长还是普通百姓,不管其有无“高官”批示与否,都要发生一起侦破一起。同时,希望广大公民积极配合,收到类似诈骗短信要积极报案,并协助公安机关进行侦破。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诈骗”,共找到
1,699,56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