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一些小商品市场上,有人将“处男证”和“泡妞许可证”等,印在特制的香烟盒和打火机上公开出售。据商家介绍,这种“处男证”和“泡妞许可证”,很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女生喜欢买“处男证”给男朋友,男生则喜欢买“泡妞许可证”。(5月30日《重庆晚报》)
在近年来较“风光”的舶来词汇中,“泡妞”、“处男”等无疑属一些人在世俗生活层面使用最频繁之列。至于说它大行其道的原因,很可能像这家售卖“处男证”的商家所云,对受众而言,“又有个性,又时尚”。当然,这是自我圆场式的解说词。若要真正剖析它的心理诱因,恐怕主要缘由还在于,这些世俗(通俗)词汇语义含糊、新鲜、“尖锐”、特定独行,具有一定的语义颠覆效果。它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猎奇、寻奇、追奇心理,它给追求个性化行为方式的受众带来了莫名的使用快感,这种快感里包含了“突破欲”、发泄欲、张扬欲等等隐秘行为欲念的分泌。客观地讲,它属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精神分泌,可是,在通俗文化符号大行其道的休闲、娱乐化时代,俗却能成为“票房”的保证,即便在“精神票房”领域也概莫能外。
当俗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层面的硬通货,当社会从众心理也在一旁推波助澜,当俗文化消费者们只求刺激、时髦,而毫不在乎意义、价值、文化含金量等深度内涵考量时,俗世洪流也就裹挟着黄沙、杂质卷席而下了。以俗语汇的典型代表“泡妞”为例,有多少将它纳为口头禅的俗文化使用者们认真思忖过它的语义指向、它语义生成的来龙去脉?不客气地说,此语不仅不健康、不文明,甚至可以归为侮辱性“流氓”语汇,对它的盲目“引入”和消费,实际上是一种自侮、自虐式的“文化吸毒”,至于它在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现象,则更是一种局部文化“沉沦”的悲哀。
而商家的“创意”式逐利行为正是建构在这片俗文化蜃景上,它的曲意迎合、扭捏作态在将俗之媚姿推向极致的同时,也在一片暧昧的“个性、时尚”追逐氛围中,将俗文化贩卖者与消费者一同拉上了堆满“精神鸦片”吸食器具的混沌白夜。低俗、媚俗、“流氓”语汇的猖行已然让人惊悚,而当它成为投其所好、一拍即合、哗众取宠的“时尚”符号和道具时,本已大俗的我们该如何面对?不要低估了俗文化世界里流行病的侵蚀作用,它消解和摧残的很可能是我们精神领域里最值得珍惜和留恋的健康分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泡妞许可证”,共找到
77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