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今日有报道,深圳建设银行近来给部分客户发送短信,提醒客户修改电话银行密码,不少市民以为是诈骗短信而告知媒体。通过记者的求证,该短信确为银行所发。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道理很简单,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即使没有被诈骗成功,至少已经接受多次考验了。
不夸张地说,没有收到诈骗短信的人比没有手机的人还少。高科技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套取账户密码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稍有防备心理的人都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短信颇为警惕,但是诈骗短信铺天盖地,几乎让人们丧失了对公共信息短信的信任。这样看来,出现这样的怪事也就不怪了。
数字化生存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在许多机器上输入数字或字母来获得身份验证,不管你是开电子邮箱或是在POS机上埋单,烦琐也罢,不习惯也罢,这已经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原始有效的身份确认过程。至于后来黑道上经常使用的“天王盖地虎”之类的黑话,则是一种文字密码,也是用于身份确认。假如一言不合,很可能就血溅当场,人头落地。
说到底,身份确认是最让人头痛的事件之一。假如我没有身份证并且忘记银行密码的话,很可能我在银行为数不多的血汗钱顿时化为乌有。当我竭尽全力地向银行那帮人员证明我是自己的时候,那种感觉极其微妙与苦恼。我曾经很迷惑,为什么公安同志确认银行嫌犯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我一个守法良民却难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收入?密码问题在两个方向上的延伸,不免让人怀疑密码的可靠性。
此次银行给客户发短信,便是提醒愚钝如我者,不能将密码设成相同的,出于好心,这本无可厚非,甚至要加以褒扬。但是,这次事件却是按照密码的另一个方向发展:以前都是银行对客户进行身份确认,一直如是,从来如是。此次是客户无法确认银行的身份,甚至怀疑银行是短信诈骗犯。银行成为冤大头,这笔账是要算到短信诈骗犯头上的。
不过,我想银行工作人员也收到过诈骗短信的,明白这种告知方式的信任度已经相当低了。所以,银行应该在短信的结尾声明一下:“本条短信非诈骗短信。”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嗯,身边的朋友提醒我这样也没有用,很抱歉,我比较笨,不过银行工作人员想必应该比我聪明得多,相信他们以后能想出好办法来。
□秦川
( 责任编辑:悲风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银行”,共找到
47,058,81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