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要出重拳打击城乡接合部的各类“黑窝点”。一项“百日专项行动”已经如疾风暴雨般地展开了。据称,不仅对无照经营者要“严厉处罚”,出租房屋的人,也“将可能面临最高50万元的罚款”(7月18日《新京报》)。
说句实话,看了这条消息之后,我的心头不禁猛地一沉———经营这些“黑窝点”的,绝大多数不过是些到城市讨生活的农民。此拳既出,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的生活将雪上加霜。
据有关部门介绍,“无照经营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事小百货、小食品等小型服务经营的较多,投资少,技术含量低;二是开始逐渐向城乡接合部、郊区发展;三是‘老乡带老乡’。”这种说法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些本是“城市化”过程中正常而必然的现象。对那些两手空空地来到城市的农民来说,除了做一些小本经营,他们还能做什么呢?
在城市对他们采取排斥态度的情况下,除了依靠老乡,他们又能依靠谁呢?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农民的“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这已经为各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而中国农民的流入城市,又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农民从农业中挣的那点钱,在刨去不断抬高的工业品及其他种种成本之后,已经寥寥无几,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开发区建设,也造成了为数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对这些农民来说,除了在城市的边缘讨条活路,他们基本上无路可走。我很难想像,在“重拳”捣毁了他们千辛万苦建起来的“黑窝点”之后,他们还有什么其他活路?
既然现代化必然要带来城市化,那么在我看来,这些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黑窝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们的存在降低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和成本。第一代进城农民可能还不得不居住在这里,第二代、第三代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因此,无论是从“以人为本”(以所有的人为本,不是仅仅以城市人为本)的价值观出发,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城市管理者都应该允许这些“黑窝点”的存在。
当然,承认这些“黑窝点”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放任自流。合理的态度应该是管理、引导和服务:他们无非是“无照经营”而已,但对无照者可以上门去要求他们办照嘛,对有出售假冒伪劣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以个案的方式来处理嘛,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风暴式的“专项行动”来解决呢?
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在我看来,对这些城乡接合部的“黑窝点”的管理应该像美发,即主要是理顺、保护和滋养,绝对必要的时候才做一点修剪;而不能像刮胡子,一刮了之固然痛快,但只要人活着,胡子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郭松民(北京市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黑窝点”,共找到
57,38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