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医务工会宣布:每一个在上海的全国劳模都已经和一名医生挂钩,随时享受优质医疗咨询服务。(7月18日新华网)。
劳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劳动者学习。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医院和劳模结成对子,提供个人医生等特殊服务,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医疗机构开展活动的“初衷”却有些让人颇为不解:谈到发起劳模结对子活动的初衷,上海市医务工会宣传部王月英部长坦言是想要塑造医疗系统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一项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形象工程”。
众所周知,这些年医疗系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药价虚高问题、看病难问题、看病贵问题、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问题,一个接一个相继在传媒上引发社会大讨论。医疗问题不仅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更是与教育、住房一起被称为压在国人头顶的“新三座大山”。百姓愤怒于药价如此之高,看病如此之贵,甚至于他们有时候倾家荡产,所支付的居然是“莫须有”的费用。包括医院、卫生局在内的各级医疗单位,仿佛众矢之的,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鉴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医疗系统想要迫切改变社会形象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老百姓欢迎的。在舆论和大众的合理联想中,医院要改善形象,自然会在一些真问题上下一番真功夫。而医疗系统用“形象工程”改善社会形象的实际举动,显然和百姓要求相距甚远。
管理之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名曰:对症下药。百姓对医疗系统的“坏形象”不是因为医院怠慢了劳模,而是源于自身对一系列医疗问题的切身感知。同理,医院的“好形象”也不是善待劳模就能树立起来的,而必须创造条件让患者亲身体验。要不然就是“头痛医脚”式的低劣医术,要不然“形象工程”上面的双引号就有被百姓抖落的可能。
在旁门左道上大放异彩,在通衢大道上无所作为——这样的“医院形象”注定是不会为百姓所乐见的。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医院形象”?这几乎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但却是我们尚需百倍努力的前进方向。
( 责任编辑:悲风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形象”,共找到
32,074,28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