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理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正在该校试行,其中“发现当三陪、当二奶、当二爷、搞一夜情的将开除学籍”这条规定,在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张老师介绍,《管理规定》是严格遵守重庆市教委《高等学校制定和修改学生管理制度》中第四十二条“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精神来修订的,于5月22日正式试行,6月中旬制成展板,放到学生出入较多的一教楼,希望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直到昨日,没有一个学生到学生处反馈意见。(6月28日《重庆晚报》)
对于重庆师范大学的这一做法,笔者以为这有点矫枉过正,是在以牺牲学生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换取学校的所谓的“管理秩序”。我们并不否认,重庆师范大学这样做的初衷和善意旨在规范高校管理,杜绝婚外情和非婚性行为,但是,任何一形制度设计都要考虑它的出台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精神。当三陪也好,搞一夜情也好,这些都属于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进行说服教育,动辄挥舞“开除”的大棒对学生进行惩戒是缺乏现实法律依据的,是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的。教育部曾有明文规定,学生只有违法犯罪才能开除学籍。用道德约束的东西去用法律惩处显然是不合乎法制精神的。
我们并不否认,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门洞开,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方式的同时,西方人的性开放观念也随之而来。当前有些大学生颇不自重,他们奉行和跟随及时行乐的思潮,对西方推崇的“杯水主义”情有独钟,致使三陪、一夜情等受到人们唾弃的性行为开始泛滥起来。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困境”,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遏制原本无可非议,但应当做到“规范有度”,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采取“一棍子把人打死”的治校方略,如此,不仅严重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是对我国法律的极不尊重。就高校管理而言,“家法”的制定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必须符合法律精神,超越法律而制定的管理措施,尽管动机是好的,但也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宽严有度,应该做到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不应该把二者混淆。当三陪,搞一夜情的确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负面效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确实颇有必要,但前提是必须是说服、教育、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既不要滥情,也不要滥性,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的确是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说服、教育、引导并不等于随便开除学生。联想到前一时期成都某高校作出的行政处罚,就很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一对男女大学生因在教室里接吻拥抱违反了所谓的“校规”,得到了“开除学籍”的处分,当事人一纸诉状将校方告上了法庭,这一事件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这些“开除事件”警示人们,高校如果不拿着学生的合法权益当回事,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主张学生的合理诉求并不是对性行为进行放纵,而是说高校的惩罚措施要与法律精神相吻合,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而去制定什么“家法”。大学生都是些成年人,他们懂得自己行为的后果,有些大学明确规定上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可大学生们不还是“照谈不误”?高校的管理措施要符合人性化,要符合宪法精神,只有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管理措施才是到位的,才会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学生升入大学学习,寄托着家庭的全部希望,难免有时犯点错误,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行,不要老是揪住不放,这不是对学生的真正关心与爱护。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只要改正了,学校就应该宽容他们,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家规”的制定莫悖国法,愿它成为高校管理的一条准则。
观点交锋:塑造大学形象 校方需有所作为
( 责任编辑:悲风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学生”,共找到
12,364,35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