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近不惑、拥有13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经过两年苦读,终于考取了某大学的研究生,跳出了中学的“苦海”。临别之际,他写了一篇《一个中学“逃兵”教师的自白》,在自白中,他历数了自己考研和当“逃兵”的心路历程:广泛存在的教育不平等,中学教学刻板的教育体制,中学师生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高强度劳动,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诚信的缺失,等等。这一切,让这位老师“厌倦疲倦”,所以,他才决定“逃”出去,换一种生活方式。(《半月谈》6月28日)
作为同行,同时也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笔者对于这位“逃兵”老师的感受极为熟悉,尽管如此,在读了这位老师的自白书之后,我仍然在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多年来,中学教育体制一直颇受诟病,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但各中学实施的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身心俱疲,出现了许多社会性问题,如中学师生的心理困扰,过劳死,等等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学教师的精神疾患发病率远高于其他职业,中学教师的劳动强度是白领阶层(假设教师的工作也可以被称为“白领”的话)中最严重的,去年教师节来临时,笔者曾撰文呼吁,希望教师节的主题能够定为“减压”,得到了好多中学教师的共鸣。
上述这位老师在《自白书》中所叙述的现象在我们这些地方都普遍存在着,这当然是高考指挥棒下的结果。的确,太多的功利性目标都界定在高考成绩上,老师无法跳出高考的藩篱,只要你身处其中,你就得围绕高考来转。有人曾对这两年的中学应试形势作出过这样的总结评判:“过去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现在是全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形势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被异化为“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一切”,一切以高考成绩来论英雄,并进一步延伸为“一切为了考试”,如平常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每次都要全面反复“分析”学生的成绩,什么平均分、高分率、平均分、有效高分率、全科总分高分率、主科总分高分率……每次考试都是对教师的一次大考验,所有的老师都把每次大考当作一次炼狱,一道关口,成绩好固然可以稍稍松一口气,而成绩差的则要面临着被替换、待岗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教师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呢?
前两天听到一个针对老师的戏谑语: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猪糟。当时在办公室里是有人当作笑话来说的,但在笑完之后却都感到了强烈的悲哀。
前些日子,有些地方和部门声称要对公务员实施“强制带薪休假”,我想,什么时候如果对中学教师也“强制”一回该多好啊!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自白”,共找到
1,161,017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