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日报》发了篇题为“时空错位的电影”的文章说: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孔雀》,再到前几天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青红》,几乎无一例不是沉重压抑的,这似乎给国外友人对中国电影一个定位,要想寻不痛快就去看中国电影,那里有最压抑的人性、最扭曲的人格和最痛苦的人生,中国没有现实题材的影片,现实主义力作越来越少……文章文笔优美,但观点却着实让人不敢苟同。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青红》讲述了从上海支援到贵州进行三线建设的人们,想尽办法回上海。为了阻止女儿青红同当地青年小根恋爱,父亲把青红关了禁闭,但当这两个年轻人见面的时候,小根不顾一切地占有了青红。然后小根入狱,青红自杀。在父亲终于如愿带着青红回上海的时候,却听到小根被枪毙的消息。自此,流着眼泪的青红成了神经病。 顾长卫的《孔雀》则通篇都用琐碎生活来表现普通人在特定时期的理想幻灭,人性的压抑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孔雀》与《青红》不正是现实主义力作吗?难道只有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才是现实主义的吗?不知道文章中的“现实主义”指的什么。文章说“中国没有现实题材”的影片,那也许是电影看的太少吧。
的确如文章所说,《孔雀》类电影是沉重压抑的,有着“最压抑的人性、最扭曲的人格和最痛苦的人生”,观者绝对没有看“快乐大本营”那样的感觉。看到傻哥哥因为“耍流氓”被按在泥水里遭打;姐姐为要回“降落伞”脱下裤子;以及《青红》里人物们“反常”的行为,不少年轻人对这些情节都感到不可思意和惊讶。而对于上了些年纪的人,影片勾起的是他们对那段岁月的沉重的回忆,很多情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两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破旧的家,一样愁眉不展的父母,一样用绝食反抗的少女,一样阴沉沉的天空,一样残酷的青春……
可是,我们能因为“沉重”而拒绝“艺术再现”和回忆、拒绝深刻反思吗?我们难道要遗忘这些20多年前的“真实存在”才好吗?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对电影中压抑的生活和性格扭曲的人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引发我们的深刻的思考 ,而不仅仅是顾盼于邓丽君的歌声和《追捕》的浪漫,而不仅仅是囿于自己苦涩的感觉。怎么还会有人看到这些“压抑和沉重”会“胃口”不好,会认为这是“寻找不痛快”呢?这是多么的冷漠无情。“伤疤”为什么就要捂着而不能撩开衣服看一看呢?不能正视过去,也很难正视当下和未来。
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了,社会开放、文明、安定、进步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我们的年轻人可以平等地通过学习考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我们的父母不再愁眉不展,我们大都有快乐的成长记忆。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年轻一代是听着流行歌曲、看着文艺节目,在歌舞升平中长大的,是没有那段灰色记忆的。年轻人似乎生在富中不知富,在幸福里麻木不仁。就要让他们看到这样的电影“感到惊讶”,就有让“过来人”在“反差”中省悟起来,我们才会更珍惜如今的伟大的时代。由此说来,这些姑且叫做“时空错位”的电影就是从人性的深度催人清醒、激励人奋进的针剂,不是太多,而是还少,根本不是文章中轻描淡写的评价“又有些拿上世纪八十年代说事儿的倾向”这么简单。在这个意义上,顾长卫,王小帅对人性的洞幽烛微的探索与发现是伟大的。《孔雀》与《青红》讲述的是绝不能忘却的记忆。
不要揶揄“国际电影大奖是《孔雀》、《青红》们排着队等着摘取”的, 别武断地以为那些评委们都是只知道“猎奇”的“蠢材”。也太小看国际大奖的含金量和外国评委的水平了吧?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荣辱,可以知兴衰,可以鉴照当下和未来。我们的党和人民是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的。那些不情愿照“镜子”的人们,也许是不是你们的想法和观点和这个时代错位了呢?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人性”,共找到
6,431,104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