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洞开,开放之风劲吹。有着海外学成归来背景的青年俊杰大都被称为“海归派”亦被戏称“海龟派”。因为接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领域,具有高端的知识结构,掌握当今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水平……当“海归派”回到本土时,“海龟”超出常人的实力和优势明显强于在本土成长的青年学人——亦戏称“土鳖”。“海龟”高于“土鳖”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一位一年前回国在北京中关村创业的“海归派”却说:“这一年来,他主要是完成从‘海龟’向‘土鳖’的过渡。”大多数人都会奇怪,因为按一般道理这是讲不通的——“先进”为什么要向“落后”学习?
很偶然,又听到一位公司老总讲的一个故事。
这位老总的公司刚开张时,他招聘了一位“海龟MBA”当助手。此人仪表堂堂,口才颇佳,言必称全球化,其写作能力也很惊人——一夜之间可以拿出几万字的咨询方案。但是他的方案却屡遭客户的否决,公司因此流失了大量业务。曾有客户拿着这个“海龟MBA”的方案击节赞赏:“太有思路了,只是得等我们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以后,才用得上。”后来,这个“海龟MBA”与老总分手时连连感叹:自己只不过是“虎落平阳”罢了。
大约以我们的想法,“海归派”——“海龟派”的思路总该是最先进的,但老总的故事得出的却偏偏是相反的结论。
更令人回味的是两个“海龟”,一个自愿地向“土鳖”过渡,一个却不情愿地沦为“虎落平阳”。
古人说:“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其实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辩证法。所以,相比较而言,坦然向“土鳖”过渡的“海龟”的确很有头脑。他没有担心自己向“土鳖”的过渡会不会在面子上尴尬,而是立足国情,来研究中国的具体事情,这不仅是一种务实的态度,而且是一种创新的境界——将自己从海外多年积累的知识重新聚合、置换、碰撞,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酝酿出有的放矢的思路。而言必称全球化的“海龟MBA”笃信“洋教条”,走“生搬硬套”的路子,当然走不通。
由此让人联想到,近来国内频频邀请世界级大师来中国演讲——或是声名显赫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是世界顶级的数学大师,或是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军人物……讲演热热闹闹,票价也高得惊人,但即便是“高端听众们”却也鲜有人听得明白一二。倒是经济学家樊纲说得还算实在:“相对于许多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这些经济学界大师级人物所研究的理论确实比较抽象,因为那与诺贝尔奖评价标准有关……”对于正在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中国而言,为满足一睹“世界大师风采”的好奇心,倒不如把心思放在着力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上;一味追捧热闹而轰动的“世界大师演讲”效应,倒不如脚踏实地地琢磨琢磨中国急需解决的“三农”问题……
开阔眼界,站在高端,无疑是必要的,尤其对领军人物、知识精英而言;但立足中国国情,了解、把握中国现实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具体症结,避免不切实际的空想,更是青年学人脱颖而出,有所作为的关键。
( 责任编辑:悲风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海龟”,共找到
507,337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