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会有多少“官”?不看不知道,一看总吓一跳。山东省某高校学生会的一张通讯卡显示了强大阵容:1名主席、6名副主席、3名秘书长,下设办公室和19个部(处、社、台、团、会),每个部门各有十几名助理……仅“副部级”以上干部就有97人,所有学生会成员竟达500人。每个班在毕业时能填“学生干部”的至少2/3以上。(5月16日《齐鲁晚报》)
一个学生会怎么有这么多“官”呢?虽然学生“官”不吃国家皇粮,也不要学生的供奉,但是一个学生会弄这么多“官”有必要吗?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以为很有必要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学生会是协助学校做学生管理工作的,由于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扩招,而高校的教工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致使学生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扩招工作。所以,一些高校就采用救急“政策”——学生会大扩招,以学生管理学生。也许这就是学生会“官”增多的客观原因之一。但是,管理学生是学校的工作,学生会只是从旁协助,学生会大扩招让学生在管理学生中唱主角,如一学生会就在近期一连组织了舞蹈大赛、辩论赛、演讲大赛、曲艺小品大赛等校内大型活动,一些学生会干部不断喊“累”。我以为这是不妥当的,第一、学校有推卸管理责任的嫌疑;第二、学生受水平和时间限制不可能像老师那样尽职尽责;第三、学生毕竟是学生,在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不易解决,还会引发其他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学生会“官”增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热衷于当“官”。在学生会中任个一官半职,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对于日后就业有很大帮助。学生热心服务工作,或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这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方面。但是应该谨防在个别学生中滋生“官本位”的思想。绝大多数高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地方,不是党校之类的干部学院。一个学生会竟有500个“官”,一个班竟有2/3以上的“学生干部”,这样的高校岂不让人怀疑是“官”校?
学生会不是大社会,没有必要像政府一样设立那么多部门,没有必要安排那么多“官员”。一个学生会有必要设6名副主席,一个部门有必要安排十几名助理吗?如果高校有15000名学生,学生会有500个“官”,那么学生官与学生比就是1∶30,再加上教工就算也是500名,那管学生的人数与学生的比例就成了1∶15。大学生都是时代的娇子,用得着这么多“官”管吗?另外,苛希纳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学生会官僚体系庞大”,如果超出了最佳管理人数,就会滋生办事拖沓、相互扯皮等官僚习气,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一个学生会该有多少“官”?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总数确定最佳人数,大而全不是最佳模式。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然可以参加一些管理工作,但是主要精力还要用在学习上。一个班有2/3以上是“干部”,这不是好现象,这是需要引起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