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史之四:郑成功
对于历史,后人的态度应该是有一份敬畏,有一丝温情,有一种坚持。列宁有句名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我以为,若是真的忘得一干二净,倒也罢了,最坏的是刻意曲解篡改。无论这种曲解篡改是出自什么样的动机,总之是不应该的,因为历史本应是个讲求实事求是的学问。
在影视媒介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历史题材的作品始终是一个热门,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借助影像手段,展现历史画卷,使人增长见识,普及文化传统,这是功;胡乱戏说歪曲,编造荒诞情节,渲染错误的史观,这是祸。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当今拍摄的众多历史题材作品,绝大多数属于后者。清宫戏堪称集大成者。而这些"史剧"中的毒素,也随着影视媒介散布四方,贻害非浅。
去年,看了一部电影,《英雄郑成功》,就令人很有感触。郑成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在中国大陆当今的话语背景下,他的评价有点尴尬。为什么呢?因为他毕生坚持反清复明,收复台湾后也仍旧用明朝正朔,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后来退居台湾的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假如过分夸大郑成功的这种坚持,则隐约含有褒扬两蒋的味道,毕竟,按中国传统而不是西方人制定的国际规则来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彻底覆亡。所以,大陆宣传郑成功,就只好抓住他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这点。而在台湾,官方一直高调称颂的是"延平郡王"赤胆孤忠,一心匡扶明室。
两岸出于各自立场,对郑成功有侧重不同的读解,这个可以理解。但若完全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把历史上没影的事也杜撰出来,那就可悲可笑了。《英雄郑成功》里面,当郑军决定进攻荷兰人窃据的台湾时,被打扮得英明神武的满清康熙帝出来讲话了,说郑成功是中国人啊,收复台湾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啊,我坚决支持啊,不能背后抄他后路啊,但凡是中国人都该爱国啊。这段戏令人捧腹,也令人作呕,为了政治宣传,历史被涂抹成了小丑。事实上,即使在施琅击败郑成功之后,清政府也曾计划放弃台湾,只是因为害怕忠于前明的势力死灰复燃和涉及海防,才决定据守。而施琅一心讨郑,也不全是为了国家统一,因他与郑成功有满门被杀之恨。到了1895年,清政府更是很爽快地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连台湾民众自发的抗日也拒不支持。
顺治康熙年间,为了和郑军作战,清政府甚至下达命令,要求浙闽粤沿海居民向内陆后退数十里,以达到坚壁清野困死郑军的目的。历史记载,清军划下界限,越过者格杀勿论,导致沿海经济遭受重创,难民数以十万计。更恐怖的是,有的民众因追赶过线的家畜而被杀。一位清军官佐整日巡回线上,每天都杀数人。在这样的灭绝人性的政策下,郑军确实很难继续维持厦门一带的据点,只好反身收复台湾,开拓根据地。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电影中的胡说八道完全不着边际。
这个情节让人想起了本片导演吴子牛多年前另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南京1937》,那部影片也是为了政治宣传而编造拙劣故事。影片中一位日军中的台湾出身火头兵放走了被抓的中国医生,自己却被日军同伴砍死,还被骂为"死个支那人不算什么"。这是再赤裸裸不过的政治宣传,但却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虚假的闹剧。
如此宣传的结局,往往是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接受并习惯了假的历史,一旦遇到真实就会觉得受不了。在涉及到台湾、日本的历史教育方面,我们多年来用政治宣传塑造"合乎标准"的"史实"。所以我们就自以为了解对方所想,等到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就容易火冒三丈。可是,谁让你自欺欺人呢?
( 责任编辑:文化频道: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