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史之二:开倒车
在时下流行的清宫戏里,康乾盛世的说法得到了不遗余力的渲染,仿佛清朝的开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即使在描写清季困局的《走向共和》里,创作者也没有对中国之所以沦落到任人欺凌的地步的原因解释清楚。光绪帝令人同情,李鸿章鞠躬尽瘁,似乎我国命运原该如此。清朝的历史罪责,在这样的氛围下全部被遮掩了,简直令人怀疑那些宣传部门的官员、半吊子学者和编剧导演是不是前清遗老遗少。
去世不久的历史学者顾诚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南明史》是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出色的著作,他提出:"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他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清王朝的建立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进步,打断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十分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同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勾结在一起的产物"。直白地说,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出悲剧。事实上,有类似观点的学者并非顾诚一人,大家钱穆也在《国史大纲》中将清朝定义为"部族政权",其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达到了几千年来的最高峰。
由于满族人数居少,故此采取了一方面以血腥文字狱镇压异己,一方面用高官厚禄笼络顺从者的政策,并形成了高度的君主独裁。而清在入关以前,还处于未摆脱奴隶制的阶段,大臣自称奴才、三拜九叩等陋习皆始于清,中国传统的士阶层被改造成了要么卑躬屈膝、要么拘泥考据的废人,伟大的道德理想更是绝于顾炎武、黄宗羲那一代。有些不利影响,贻害至今。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突然衰落。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依然是世界领先,中期之后出现落后,但差距不大。最重要的是从皇帝到知识分子,都还有学识和胸襟,能够对外来挑战做出积极回应。浅显而深刻的例子,非火器莫属。
永乐年间,明朝已经建立神机营,是为世界最早火器部队。1521年,明军初次与葡萄牙人交战并胜之,缴获一批火器。此后的抗倭战争中,明军再度缴获葡萄牙传到日本的火绳枪。这些先进武器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研究改良,以火绳枪为例,明军将射程从100米提高到120米,并发展出连续发射功能。明朝对外来文化没有妄自尊大的狭隘心态,对外国科技、宗教均抱开明态度,将澳门租借葡萄牙人,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1592年开始的抗日援朝战争,令逐步火器化的明军接受了实战检验。1604年,明军再战荷兰人,损失虽重,但缴获到红夷大炮,徐光启、赵士桢等官员上书请求研究仿制,到1630年,明朝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直到灭亡前生产佛朗机、红夷炮几万门。领先全球几千年的技术基础一旦启动,自然结果丰硕。明军在世界上第一次为火炮加上光学瞄准具,类似转轮手枪的迅雷铳也出现了,开花榴弹开始用于实战,而南京户部侍郎毕懋康发明自动打火燧发枪,和欧洲几乎同年。中国稍微落后,但能够奋起直追。明亡之后,失去火器生产后援的郑成功部队也能击败荷兰人,可见明军战力不弱。
但是,大好局面全部毁于清朝。到了1840年,区区一只英军小舰队以能纵横中国领海,令大国屈服。为何?清朝火器发展整整停滞150余年,还用的是明代崇祯年间水准的旧货。其原因一在于清朝迷恋骑射得天下的老本,二则是因无知而使明末一代火器工匠技术失传,三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故意销毁书籍图纸。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最开明的,但他只是好奇心重一些,对闹钟的兴趣大于坚船利炮。这150年,西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
顾诚最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清朝这次倒退,以中国原有的技术经济底子,可能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也许中国气数注定如此。但对一个把中国引入沉沦的政权,成天"盛世""昌明"的胡乱吹捧,只能显得今人的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