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5月3日的《南方都市报》,A09版一行黑体大字标题《一蚊叹大戏》,着实令我大吃一惊!记者观察入微,一个蚊子“叹大戏”(欣赏粤剧)的感受都没有放过!细看内文,才知道报道说的是“广州地区大学生花一元钱就可以欣赏到广州粤剧团大型原创剧目《睿王与庄妃》”,这就令不懂广州话的读者目瞪口呆了。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贡献之一,是提倡白话文,推动语文合一,为中国语言、文字鲜活发展开辟了道路。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生活和思想不止步,语言、文字也不会停滞不前。途径之一是吸收方言和口头语的词汇,丰富文字。老舍、沈从文等伟大作家就是这样的令人敬佩的语言艺术家。不过,无论口头语还是文字,造词体现着制造者的素养,作为大众传媒应该慎重选择。
十多年前漫步香港街头,看到卖粉面的小店几乎都挂着“二十蚊一碗”的街招,苦笑之余,心想假如此地的华文教育水准高一些,知道广东三大语系都保留了不少古音,“蚊”就会写为古代货币单位的同音字“文”了。要是说那不过是街头文字,是小店老板不经意中表露了自己的文化水平,看到娱乐版的老记把女星渴望出嫁写成“恨嫁”,就深感如此践踏汉字,实在过于不敬了。
那时香港尚未回归,顺理成章把这个现象归罪于殖民地对华文的伤害。没有想到这个“蚊”居然在今日的《南方都市报》现身。写这条简短文化新闻的年轻记者,大约冀图让行文活泼一些,顺手打下一个“蚊”。联想到不久前,“恨嫁”亦已出现在广州一家报纸的娱乐版上,香港风再现广东,别有一番滋味。
就我认识的编辑、记者而言,这些年轻人绝大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生气勃勃,见多识广。与其批评这些年轻人,毋宁更多从环境考虑。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过于强调文以载道,对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语文不文”,专门从事语文研究和教育的专家们早已啧有烦言。尽管教科书一出校门多半就被主人丢掉,但基础训练还是随时显现。而大众传媒是文字霸主,今天的记者群非常年轻,在激烈竞争中各出奇招,文字水平不高的恶性循环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把这些毛病看作是广东的地方病,那就太不公平了。举例来说吧,如果有个人对你说:“今晚我和老婆举行吃饭”,你很可能暗骂这个家伙没文化;可是,查看一下新华社的电讯,哪一天不见“举行会谈”、“举行会见”、“举行座谈”?其他不讲修辞、语法的现象也俯拾皆是。
另一对汉字的侵袭则来自不加选择使用网络语言。网络理应是少男少女和愤怒青年们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创造了不少快言快语,慎重选用,有利于丰富汉语词汇,不加选择,则可能带来一片混乱。在北京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是水准很高、编辑态度非常严肃的时政刊物。这份周刊今年第14期第71页上登了一篇题为《爱在YY时》的短文,一共用了6个YY。我怎么也读不懂YY是什么意思。问了几个人,原来是意淫!
汉语、华文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敬请珍惜,敬请手下留情!
(作者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