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赴天津市采访时碰上一件怪事:在京津塘高速杨村出口,刚在一个窗口交完25元高速公路费,又被隔壁窗口工作人员拦住,要求再缴纳“进津费”20元。在这张“进津费”发票上,记者看到收费项目正式名称为天津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据《南国早报》6月30日报道)。
偌大的天津市,畅开胸怀接纳四面八方宾朋和投资者,仅京津塘高速公路每天车流量高峰时就有12万辆之多,而且白天上路车辆中40%是货车,晚上10时以后货车比例高达90%。
其中有大量的外地车涌入天津市区,通过交通大动脉源源不断送来物资原料和粮食蔬菜等,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作着及时必需的供应。如今天津人视自己的地盘为围城,强迫外地车辆为自己说不清楚的“修路贷款”帮忙还贷,如此巧立名目的“进津费”让人觉得分外荒唐。
笔者突发奇想,若循着天津市某些官员的思维方式,大江南北的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一个村庄,岂不更有理由把住路口收费了吗?假如每个村都收取“进村钱”,这肯定比下大力气、冒大风险投资办企业效果好,估计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
学习天津“好榜样”,假设每天有10万辆外地汽车在天津地面上经过,收费站就能收取200万元的巨额“进津费”,一年365天就是7.3亿元的额外收入。这对那些守着交通干线的城市和村庄来说,无疑是一桩从天而降的“利好消息”。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块巴掌大的地盘上哪条路不是我出力流汗修建的?谁想从这条路上经过,还是先掏腰包“集资修路”吧!办起此等不冒烟无污染的收费站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却有一本万利之效。
我到底贷了多少款、修了多长的路,费用要收多少年,根本没有一张明细单,外地的车、外村的车当回“冤大头”又能拿我怎么着?不过再深入一想,有些结果让人害怕。如果每个村庄都打着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旗号,向外村过往车辆开征“进村费”,统一的大市场会不会裂变为无数互不相容的小单位?我们是否又要回到那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呢?道路属于一种公共设施,固然有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的高速公路,绝大多数普通公路和城市道路仍属政府资金投资,各地普通开征的养路费里实际已经包含了这部分资金。各地的车主除了“养”好本地的路,无论路过哪个地方都得替人家再“养”一回路,一辆货车要是从北京开到广州,除沿途交过路费外,还得掏出数倍以上的“进市费”、“进县费”、“进村费”,货主们不仅没有赚头,恐怕连车都得赔进去。大家都像天津市一样,城城设关,村村有卡,老百姓恐怕更是寸步难行。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王宝明教授所言,“进津费”的开征可为天津带来额外收入,但此举却是因小失大,“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更为博大的胸怀吸引外来投资者和旅游者,而是故步自封,势必影响长远发展”。且不说过往群众的怨声载道,笔者只是想请天津市的官员们来个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投资者,到一个陌生地方后,进城交费、入村掏钱,眼睁睁地看着数不清的“进城费”、“进村费”缠住汽车轮子,他们还敢在这些地方投资吗?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进村”,共找到
106,304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