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差是今年广东考生的一个突出问题,追求华丽辞藻、滥用排比句、内容空洞、文字表达不规范、审题不准确、理解能力不准等成为考生一个失分“高发区”,如将“林则徐”错写成“林侧徐”或“林则楚”之类的现象普遍。广东省2005年高考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在总结今年考卷特点时发出强烈呼吁: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齐鲁晚报》、《东南早报》6月27日报道)
学生的语文能力差,基本功训练不扎实,其实并不只是广东省考生独有的现象。关于这一点,笔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体会极为深刻。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第一,基本知识训练太过偏狭,覆盖面太窄。在语文常规考试以及高考试题中,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认读考查,分别处在第一卷中的第一、二两题。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是有一定潜定范围和潜规则的,即既不能属于生僻字,也不能太过简单,都是一些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我们在制定复习迎考计划的时候,也往往给学生划定这样的范围,不在这些范围内的简单字词,像“则”、“徐”之类,学生反而不见得能熟练掌握。
第二,“专业分科”过细过早,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为了应对高考,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高考科目上面,一些学校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学之前甚至在高一下学期就给学生分科了。这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特别狭窄,理科考生不知道林则徐,文科学生不知道电压单位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生活的外延和知识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一个综合认知能力很差和知识面狭窄的考生,是不可能拥有较强语文能力的。
第三,作文训练模式化倾向太强。好多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作文训练模式。如什么“三段式”作文写作法、什么“三大三小”议论文训练法、什么“还原历史故事”记叙文训练法,什么“议论文散文化”训练法……这些作文训练法大都强调什么“凤首、猪肚、豹尾”,教师往往要学生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和排比句,记诵一些古人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主张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以佳词丽句来开头,目的是要吸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有时甚至给学生准备出大量的成品文章进行背诵,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中“灵活”套用,而事实上,学生一旦进了考场,不是想方设法去审题,而是用自己记诵的文章和句段来死扣面对的作文题目,这当然会出现内容空洞、感受不真实、甚至文不对题的现象。
上述种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受高考指挥棒作用下的结果,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除了中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之外,最根本的还是高考理念的改变,使中学语文教学能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策略和魅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语文能力”,共找到
152,79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