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来,正在热起来的南京有这样一条热起来的新闻,那就是南京市政府为南京“火炉”摘帽。一时间,当地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做相关报道。例如有媒体报道的标题就是“市政府取消南京‘火炉’称号”。报道说,“南京将不再以‘火炉’相称,日前,南京市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从下个星期开始,市政府将下发文件到各有关部门,要求今后不再使用‘火炉’一词来形容南京的夏季……”
这是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我想问的是,行政的权力有多大?
也是这条报道,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作了介绍,说“火炉”是民间说法,没有科学根据。其他报道中,也征引了省气象台另一位预报员的说法:其实气象台从没给南京戴过“火炉”的“帽子”,也没有对“火炉城市”下过定义。专家的话为主持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某位官员所援引:“火炉”这一词并不是一个学术方面概念,而是民间称谓。
看起来是官员援引科学,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典型的权力发指示,专家做论证。它让人想起当年大跃进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也有著名科学家从太阳的光合作用阐释亩产十万的可能吗?今天,地方行政决定摘掉南京“火炉”的帽子,专家们就忙着提供各种各样的论证,又是数据、又是比较、又是理论、又是分析,俨然很“科学”。然而,尽管说得头头是道,忙得不亦乐乎,谁都知道,这是权力意志的产物,是科学为权力供证。而科学就其本性言,是不必围绕权力指挥棒转的。
问题是,尽管这次专家和官员频频打“科学”牌,用以显示摘帽的科学性。可是,南京火炉的帽子和科学压根就扯不上关系。“火炉”云云,正如专家和官员所说,是民间说法,它是在漫长历史中约定俗成、相沿成俗的一个称谓,这称谓来自于城市住民每临夏季的切身感受。感受而已,它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科学。像上面那位首席专家声称“气象台从没给南京戴过‘火炉’的帽子”,是要让人笑话的,你有什么权力给一个城市戴帽子?
而且,这正说明,“火炉”和科学无关,就像科学说这么多年来有多少“凉夏”,和我们的感觉无关一样。科学也是一种权力,这次它和行政权力合一,权力所指恰恰就是民间民间固无权力,但民间习俗也是一种经久的力量。我担心“摘帽”举措虽然科学其表权力其里,但行政权力并非无远弗届,它在全社会能否奏效还是一个问号。毕竟,南京的夏天不和其他城市相比,也是非常炎热的。
我并不怀疑南京地方行政的“摘帽”是出于城市发展需要,比如与会的那位官员就指出“火炉”对南京的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对外招商。我想提醒的是行政权力过大,什么都是行政说了算,而且“一刀切”,是不是也会对城市形象造成影响呢———尤其是在外商眼里?
□邵建(南京教师)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帽子”,共找到
2,002,67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