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现代社会把是否有饭吃,看作是检验社会是否具有初步公正的标尺,现代社会将以有病是否得到及时救治、孩子是否能上学、青年人是否能读书,作为检验社会公正度的标尺。这是建设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应忽视的。
“三业”这个词是我生造的,是指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和出版。前两者以前称为“事业”,现在日益产业化,出版过去是半事业、半产业的,现在已经完全产业化了。为什么把这三者并在一起谈呢?我以为这三者关系着全国民众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而当前三者费用日益蹿升,价格与消费者的关系失衡,发展下去闹得大多数人有病不能看,想读书不能读,这些最能刺激人们的情感。
先说医疗保健: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是67.88岁,女性更高一些。这个岁数虽然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有些差距,但与我们50年前平均35岁比较起来几乎翻了一番。这是长期以来实行低药价、城市职工实行公费医疗的结果。农村医疗一直是个问题,上世纪60年代一度想解决它,但也是拆东墙补西墙。经济不发展,彻底解决医疗问题,只能是个空想。
改革开放后,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但也是泥沙俱下。特别是药业引入市场机制后,药价处于恶性竞争之中。药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需要有一定的中介才会到消费者手中。因此,许多药厂致力于给医院高回扣和在电视上请名人进行广告轰炸。在这种情况下,药价越来越高。现在廉价药很少见了,替代的往往是比它们高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药。在我们外行看来,迷惑不解,是不是原来的廉价药已经没有疗效了呢?而其实,不少新药与旧药的疗效相差无几,有的就是换了个名称。媒体说,现在每年医疗费上涨14%,近一半的城市人口有病不去医院。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农村又有多少人不敢去医院?长期如此,国民体质下降,这是奥运会上得多少金牌也不能替代的。
其次是教育。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收费很低,几乎近于不收。考进了大学(包括中专),就成了准干部,一切国家全包。不用交学费,吃饭、看病一律不花钱,特别困难的学生还有书本费。
改革开放后,教育走上正轨,最初学校是个清水衙门,教师成为百姓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坏于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大家纷纷争入重点,于是重点奇货可居,大收择校费。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鼓吹教育产业化,最初讲的只是针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大学与高中。然而一把魔鬼放出瓶子,就不可收拾了,很快侵蚀到义务教育那一块,不少校长甚至把创收作为第一件大事,致使大批儿童失学。
三说出版业。我自幼就喜欢买书,一分一分地积攒下的钱,最后都送给了书店。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太重要了,它打开人们眼界,开启人们的心智,为人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前景。如果年轻人没有书读,那是不可想象的,“文革”当中禁书时,多少年轻人冒着风险寻求读书?现在思想解放了,人们又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了。可是目前年轻人面临着的是书价过高,买不起书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一本20多万字的书价格尚在两元多。例如,我手边有部《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24万字才2元7角钱,书外有软精装封面,合1元钱10万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书价涨了上去。理由是由于物价改革,纸张涨价、印刷工价也在翻番。上世纪末到最近几年,纸价和工价都有所回落,然而已经涨上去的书价迟迟不见回落。就拿我前两天买的一本《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27万字,平装,32元,高出1987年的12倍以上。听业界人士讲,一部书的成本包括稿费、编辑、校对、管理、纸张、印刷、装订等,最多占书价的百分之三十,巨大的差价都落在发行者的手里。所以人们说写书的不赚钱,出书的不赚钱,印书的不赚钱,钱都落在卖书人手中。在我看来,“三业”现状更大的危害是未来。老百姓如果为了看病、上学、读书而倾家荡产,而且那些钱还是落在与该业发展毫不相干的人们手中。长此以往,缺乏健康素质与精神素质的人数在增多,不仅持续发展将成为泡影,甚至会发生倒退。我们周边有的国家因为重视教育,一直在教育上加大投资,现在已经得到回报,而且将会不断地从中得到好处。而我们GDP的增长则多依靠出卖“硬苦力”,勤劳而不能富有。
更重要的还在于看病、受教育、读书已经隐隐地成为现代社会里的文明标志,虽然还没有人这样说,但确实正在形成共识。一个人得了重症或绝症,如果没钱医治必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同情。对于年幼失学的孩子也是如此,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是最被关注的。可是“三业”的价格飙升,使得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望尘莫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由此人们会怀疑到整个社会的公正度。不妨这样说,“三业”的失衡对社会的不公正度有着放大效应。如果说前现代社会把是否有饭吃,看作是检验社会是否具有初步公正的标尺,现代社会将以有病是否得到及时救治、孩子是否能上学、青年人是否能读书,作为检验社会公正度的标尺。这是建设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应忽视的。
作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三业”,共找到
8,96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