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某著名高校向旅游观光者收费的消息引发了议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但有一点或需明确,我们的大学对于城市乃至国家的精神影响,对于周围社区的文化辐射还远远不够,收费无疑不利于大学精神的传播弘扬。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小而言之是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文化森林,可以为整个城市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大而言之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与骄傲,为整个国家的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力量。可以想象,如果北京没有北大清华,上海没有复旦同济,天津没有南开大学,广州没有中山大学,这些城市会有多么不完整。这正是中外旅游者来到一个城市总会想到要去一些著名大学参观的原因,那里的湖光山色与人文气息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在有些国家,包括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就与周围的社区街道融合在一起。英国的剑桥是一所大学城,城市就是在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个城市的风格与大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因此大学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成为向周围社区传播文化的载体。大学老师的文质彬彬、大学生的朝气蓬勃、讲座的丰富多彩、文化节的多种多样,尤其是历代师生沉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所形成的校园传统,都是无声的语言,传达着文化的力量与国家未来的气质。这些特质是电视大学与网络大学所无法替代的。
北京大学刚刚成立时,在门口曾经挂过“学堂重地,闲人免入”的牌子,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大学生与教师才可以自由进入。然而蔡元培校长倡导开门办学,首次招收旁听生,经教员面试“确有听讲学力”的即可入校,办一个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在北大任意听课、领讲义、借书。方便之门一开,各地到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络绎于途。后来,没有办手续的贫困学生亦可在北大听课,他们中不乏日后学业有成者。蔡元培还在北大办起了校役夜班,使学校的工友有学习的机会,后来又办起了平民夜校,北京大学成为一所平民可以自由进入的学府。
说实话,我们现在的一些高校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还太有限,大家对于大学还有很多的陌生感。校园之内的画廊、剧场、博物馆更是很少对外开放。这样大学的气息就只隔在围墙之内,出了大门仿佛就荡然无存了。倒是精明的房地产商知道利用名校背后的人文底蕴来炒作,使得“高校周边地区”的房价一路狂升。
一所成功的大学需要有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精神,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同样应当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让大学精神早日穿透围墙,让更多的人感受大学的人文气息,对于大学,对于大学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城市,应该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大学”,共找到
93,940,37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