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7月13日社论对“新生代民工”给出定义,其实“新生代民工”与老一代民工一样,打工都是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发展。在我看来,要让“新生代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当前亟须突破“三大坎”:首先,“新生代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是技术门槛。关注民工“新生代”,就要关注他们的“技术困境”。二十年前,第一代农民工可以靠出卖苦力谋求生存,今天这样的工作岗位已越来越少。“新生代”的文化水平比第一代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新生代民工”要融入城市社会,还面临着权益如何依法得到充分保护的“坎”。
理论上,“新生代”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城里人公平竞争,也可以获得一样的劳动保障。然而,权益受损依然是“新生代”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除加班、欠薪这样的问题仍然困扰外,农民工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不够了解,理解上存在着误区,有时甚至会放弃自己的权益。毕竟,在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依然是弱势的一方。
再次,“新生代民工”要融入城市生活最大的“坎”,和第一代一样,仍然是体制障碍。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和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即使不再像农民,也难以摆脱农民的身份。他们是干着工人的活,是农民的身份;农村没有他们的梦,城市却不能完全接纳他们。我是谁?何处是我家?这是“新生代”普遍面临的迷惘和困惑。在未来归属上,他们还没有明确的行动选择,他们只能彷徨于返回乡村与定居城市之间。由是观之,最棘手的问题依然是如何逐步打破体制藩篱,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给民工和城里人相同的身份和待遇。只有消除这样的歧视,“新生代民工”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
笔者以为,加强对“新生代民工”的关注,让“新生代民工”普遍拥有的“城市情结”和人生追求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应是政府当前一项不可或缺的善治工程。
□黄春景(广州媒体工作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新生代民工”,共找到
4,989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