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看了《新京报》关于采访收费的讨论后,有许多感想。
笔者认为教授们有拒绝采访的权利,但没有垄断知识的权利,而接受采访要收费,这首先是一种知识垄断者的姿态。
首先要分清的是,学术与知识的区别。学术是有知识产权的,可以属于某个人;而知识却是一个集体概念,产权属于所有的人。在知识没有被创造性地系统化、理论化的时候,没有人能说某个知识的产权是我的。
大众媒体属于通俗文化载体,人们阅读报刊是为了获得资讯,增长知识、见识。
很显然资讯并不属于学术之列,它要传播的绝不是学术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获得比较感性的知识就足够了,理论基本上是消化不了的奢侈品。同理,记者采访专家也只是为了传播大众想知道了解的知识,理论绝不是目的。所以,有些学者说采访涉及他们研究成果、版权之类的原因所以要求收费,这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可笑。
有学者说采访付费是承认他们“说出思想的劳动价值”,因为把这些思想写出来有版权有稿费,说出来就没有了。是这样吗?那么社会分工是不是要让学者来兼职记者呢?笔者以为,学者接受采访说出来的观点并不是系统化的思想,只是某些大众需要了解的、比较深入的知识而已,何来版权之有。
在此,笔者要提一个问题:谁有垄断知识的权利?学者有垄断知识的权利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上的垄断阶层逐渐形成;然而没有人能够垄断知识,从来没有人敢贪天之功说这些知识都是我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积累而来,所有的研究都源于现实,并且可能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尽管如此,以大众的眼睛看,学者们仍然是知识的垄断阶层。由于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学者们对问题的看法比常人深远一些,人们也非常需要有远见的观点对现实做指导,也因此人们对学者专家们的意见是非常依赖的。
而一向以头脑发达著称的知识分子们显然洞察了其中的微妙。于是,一个合理的逻辑出现了:我有知识,所以采访我要收费。摆出的明明就是一副知识垄断者的姿态。他完全可以拒绝采访———这是他的公民权利,但他没有理由以“我知道的比一般的人多、所以你不给钱就不接受采访”这样的姿态来愚弄知识,似乎知识就是他们手中的人质,而事实上知识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从学术本身而言,如果仅仅把学术成果局限在学术的范围之中,而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指导、应用从而影响更多的人,那么学术研究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学术真的成了一种“术”,一种追逐名利的工具,而失去了“道”,即它的责任和使命。
自古以来学者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校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在媒体这个平台上,他们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却可能为更多的人传道解惑,有多少人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当一个教授知道这么多人都需要他的智慧来点化时,这个成就感居然还比不上那区区几百块钱吗?
□黄秋丽(北京记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垄断知识”,共找到
330,184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