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 |
 专栏作家 |








|
|

作者:薛涌 来源: 新京报
Star.news.sohu.com 2005年6月22日09:00
|

有人说,教授担任公职,接受采访收费是腐败。在我看来,事情远非这样简单。在市场经济中,你向谁提供服务,就应该向谁要钱。公众为了获得基本的信息,上街买报纸,从来都得掏腰包。专家的意见通过媒体传达给公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充当了一个转卖商。这就好像一个蔬菜店,你从农民那里购买了蔬菜,卖给消费者,难道能不付给菜农钱吗?
一个菜农知道种的菜质量好能卖好价钱,就会精心种上品的好菜,媒体的意见领袖们在同样的制度下也会如此看待自己的产品。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收费,而是专家在发表意见时如何避免利益冲突。收采访费,实际上就是通过媒体向自己所服务的公众要钱,即我上面所说的为谁服务就从谁那里拿钱。这里没有利益冲突。最可怕的,是嘴上说为公众服务,但不从公众那里收费,却从别人那里收费。比如大家还记忆犹新的刘涌案。一些“法学家”,如果接受媒体采访,或给媒体写稿,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完全是健康的。坏就坏在有些人偷偷接受了刘家的钱,利用公共权威替刘家说话,这就叫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必然导致腐败。
我相信,公众最终会接受采访收费的规矩。这就好比你做生意雇用一个中间人,你希望他或她只从你这里领取佣金。这样才能保证对方的忠诚。你所不希望的是这个中间人同时偷偷地从竞争对手那里也拿钱。以刘涌案为例,公众宁愿通过所信赖的媒体,花钱请个专家出来帮助自己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而不希望让刘家雇来的人在媒体上教训自己。以外交学院教授的案例看,接受一次采访,开价不过几百元。受访者必须长期地、不断地对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意见,这样人家才会不断来采访。这种钱并不是太好挣,受访者需要很高的素质才能胜任。按这样的游戏规则,公众有最后的权力选择要听谁的话、不听谁的话;专家们会争先恐后地为公众效忠。这样的交易对公众是划算的。
当然,采访收费有许多灰色地带需要不断厘清。政府官员接受采访解释政府的政策,收费就是腐败。最近水门事件的深喉显身,他因为自己在政府内的职位知道内情,透露给媒体,想赚钱可以去写回忆录,但不应该指望媒体付费。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在美国对企业界演讲,收了几万美元讲演费。她本身没有公职,不该在法律上为此受到惩罚,但还是引起公众的非议。我们这些外交学院的教授,从学校拿工资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接受媒体采访属于本职之外的事务,因此有要求付费的权利。
但是,为此采取集体行动,给同事施加压力,就有损自己的形象。每个教授有权决定自己通过什么方式为公众服务。仅为无偿接受采访而受到同事的压力是不公正的。商业化之所以对媒体的运作有益,就是因为商业化是建立在自愿的原则之上,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自由。
□薛涌(旅美学者)搜狗(www.sogou.com)搜索:“采访收费”,共找到
470,41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