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连日来对北交大教授被指泄题事件,做出了详细报道,引起较大反响。昨日记者调查获知,该校有自称保卫科人员没收少量《新京报》报纸,该校附近部分报摊主也称受到限制和警告。(《新京报》6月12日)
没收报纸是一种抵抗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看到相关报道,是为了保护学校的“脸面”。然而,在言论自由、渠道通畅的今天,靠没收报纸能阻挡住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吗?不能!想以此为学校“遮丑”更是一相情愿。事实上,这么做,反而对北交大的形象是一种伤害。
其实,在报纸报道北交大教授涉嫌泄密考研试题后,并没有人会因此看低北交大,更没有人会因此以偏概全,把整个北交大看成漆黑一片。甚至连那位教授也仅仅只是“涉嫌”,事情的真相还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才能得出结论。在一切不明了的情况下,北交大有关人员就为了学校做出如此不法举动,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学校保护主义的感情在作祟。这种狭隘爱校的心理导致的结果是:不问对错,只要是不利于我学校的,一概视为敌人。出了问题,不自我反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住“形象”,如何推卸责任。这样的行径,原本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大学所不齿的!
七十多年前,北大的蔡元培校长把北大的办学方针定位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句话其实是适合所有大学的。兼容并包不仅指的是多种不同学术观点上的共存,而且也包括能接受批评,能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肚量,所谓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学也是如此,出了问题,重要的是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调查处理,而不是想着护短遮丑,如果确实本校存在着教授泄露考研试题的现象,那么就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管理上有了漏洞?还是监督机制上有缺陷等等,然后对出现的问题的地方进行改正,在纠错中进步和提高,如能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大度诚恳勇于认错的良好大学形象。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本校教授是冤枉的,对本校也是一个警示,可以加强思想上的警惕性,对避免以后出现类似事件来说也算是件好事。
没收《新京报》的保卫科人员的行为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奉命行事,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大学应该给员工和学生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勇于面对问题承担批评的兼容并包精神,还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容不得批评的学校保护主义?一味护短,包庇员工,是绝不可能竖立良好的大学形象的,相反,却是可以纵容学术腐败,损害大学形象的。这些年,我们的大学谈物质谈大楼谈形象多了,谈大师谈兼容并包少了,这一多一少之间,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没收”,共找到
1,194,87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