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先生曾在中山大学演讲时一语惊人地提出“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他自己回答说:“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了”。我没有耳福得以听到他老人家的详细阐释。但是前几天我却忽然意识到中国的作家的确应改“死”一次了,包括王蒙本人。
说这些话,并不是一种恶意的诅咒,这源起我看到的关于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轶事。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在1877年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轰动了整个文坛。当然那个时候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们都是一样的“热情”,没完没了地缠住作家。但是或许是托尔斯泰和现在的中国作家不一样,他对此很反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让家人对来访者说自己死了。这样,一直到1899年他的又一本名著《复活》完成之后,他本人才得以“复活”。据说,托翁1828年61岁开始写《复活》,就这样在名气最盛时写了十年,“死”了十年,终于成就文学泰斗之位,跻身“伟大”之林。恰好今年王蒙先生也71岁,不知道相比之下他老人家是否后悔自己没有“自杀”过?或许人和人是不同的,特别是中国的作家和国外的作家。
提到中外作家的不同(当然是指现代),最惹人眼的无疑聚焦在“诺贝尔文学奖”上。或许最令中国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作家至今和诺贝尔奖无缘,不仅仅是文学奖,所以每年评奖,大家都会充满了期盼,一个个心急如焚地等待,那怕是仅仅被提名也要“爆炒”一阵。可滑稽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好像偏偏不愿花落为它痴狂的群落。2004年,诺奖却颁发给了一个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奖的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她表示拒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记得被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王蒙先生到山东理工大学作演讲的时候说他是抵御不了110万美元的诱惑的,这或许是他的诚实或者是幽默,但是我相信很多中国作家是抵御不了金钱和荣誉的诱惑的。不要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就连其它的小奖他们也不会轻易放过,当然也不会放过露脸的机会,被炒作的机会,甚至恶俗到自己炒作自己!在这样的风气中,中国作家什么时候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我真的不敢抱有希望。我听说过,爱因斯坦听到获奖后去湖边钓鱼了,居里夫人却把奖牌给自己的孩子做玩具……我不知道中国的作家听说过没有。
还好,余秋雨三番两次地封笔,真的假的不敢说,反正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他的作品了,这是一个进步。贾平凹在写完《秦腔》之后,据说也要休息一段时间,“需要时间来补充素材”,这也是一个进步。不过文坛上一群青年人却玩得起火,刚刚有点成绩便不知所以,被传媒炒来炒去,自己也不断地挑起风波,那就是所谓的“八十年代后”。你看看他们,不是俯身学习、写作,而是天天聚拢来一忽儿打上自己的标签,一忽儿又撕下来,没一点稳重样,大有炒到“水尽鹅飞”之势。看来中国作家想获诺奖又要延长一代人了。
中国的作家之所以不伟大,或许真的是因为没“自杀”,更因为没有人能有勇气像托翁那样“死”上一回。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作家”,共找到
3,714,454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