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媒体报道灾区出现了3例伤寒病人,顿时在发生特大山洪灾害的湖南新邵引起恐慌。在6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出面澄清:仅有1例伤寒病人,但病发在5月20日,而且不是灾区的居民。这一消息的“直接后果”是:当地政府向湖南省卫生厅申请调拨了3万人份伤寒疫苗。现已接种了1万人份。新邵县新闻发言人申桂荣说,这样的事情多了,自然会影响决策,浪费地方政府官员的精力。(据6月6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防汛救灾的诸多事务,地方政府官员的精力的确有限。这种时候,具有责任感的媒体也应当恪行“帮忙不添乱”的精神。但当一些流言蜚语已经出现之时,地方政府出面澄清事实的做法,是否浪费了官员的精力呢?
由于信息闭塞及心理因素,重灾区出现一些流言,就传播学而言并不是反常的现象。典型如2003年非典时期,一则“一婴儿一出生即开口告诉人们如何防非典”的流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短短的几天内迅速扩散到14个省份,造成人心惶惶。后来由于各级政府立即采取了有效措施,才让流言“退潮”。由此可见,政府官员积极回应“另类舆情”,澄清事实,只能有益于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而不应视为对官员精力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现代政府面临的公共管理,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埋头做事,只做不说,而必须有一个公共的视野,建构一个公共的平台,因此,对于各种信息的澄清,也应是官员精力范围内的事情。假如各种信息泛滥,只能带来更大的恐慌,其所产生的破坏力也就不言而喻。
新闻发言人认为,当地政府向湖南省卫生厅申请调拨伤寒疫苗,是媒体对于伤寒报道的“直接后果”,并因此认为影响了政府决策。但在我看来,鉴于伤寒之症是洪灾区易发的一种传染病,那么即使没有媒体报道的因素,对灾民进行防疫也是政府工作的应有之义。至于影响决策之说,笔者以为,如果伤寒之说纯属子虚,调拨疫苗大可不必,那么只需要政府出面澄清就够了。不去澄清却调来大批“派不上用场”的疫苗,倒像一种决策失误。由此而言,必要时候,即使是对官员的一种精力浪费,这种浪费也是划算的。至少,通过事实去澄清流言,比调用大批公共资源要节约得多。
非典事件让人们学会了一个常识:流言止于公开,恐慌止于透明。这事实上是对地方政府在公开、透明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官员在这方面付出些精力也是职责所在。此次新邵伤寒流言,固然是媒体对从灾区接收的相关信息缺乏分辨能力,以致以讹传讹,但这也表明流言在灾区的“市场”。我们看到,围绕洪灾区湖南新邵,流言远不止伤寒之一件。由连日的报道可知,这些流言还包括死(伤)亡人数、大坝是否决堤等内容。由此,我们只能说,地方政府官员用在保证公众知情权、积极回应公众方面的精力,还“浪费”得太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澄清”,共找到
4,607,740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