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成长》是《新闻调查》五月中旬播出的一期节目。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因为节目性质的原因,我采访过“厦门远华案”中胆大包天的走私犯,采访过中缅丛林中铤而走险的贩毒者,当然也见识过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但是,哪一部片子也比不上《神童的成长》让我感到这么压抑,这么无助。我跟同事们说,这种感觉就像你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美好的事物一点点地在你眼前凋零,但你却无能为力,甚至连减缓这种衰败进程的可能都没有。
“惟楚有才,于斯为胜”。神童名叫魏永康,湖南省华容县人氏。他四岁上小学,十三岁上大学,十七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十九岁被退学,神话就此破灭。我们在节目中没有透露的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让永康退学的理由很简单: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缺乏创造性。
永康被退学,神童光环破灭,使长期以来围绕在永康身边的一群人陷入了极大的沮丧中。因为在他们眼中,永康是神童,而神童就是超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中,永康的妈妈曾阿姨受到的打击最大,她悄悄跟我们说,有段时间,她耗子药都买好了,准备全家人一死了之。
我非常能理解曾阿姨的痛苦,她不仅要承受她亲手培养出来的神童陨落后的巨大落差,还要承担来自朋友、邻居、老师的指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她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才导致今天这个结局。
曾阿姨大名曾秀梅。出身农村,十九岁就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很多的荣残军人。四十多岁时,曾阿姨下岗了。像几乎所有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一样,曾阿姨对知识和学历有种宗教般的崇拜,也像那些所有命运多舛的人一样,曾阿姨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当曾阿姨养育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神童儿子时,曾阿姨原本只在地面行走的愿望在众人的欢呼中插上了双翼,开始在云端翱翔——她要把儿子培养成大科学家。
最让有些人诟病的是曾阿姨对待神童儿子的教育方法:曾阿姨不让儿子劳动干家务,不让儿子跟社会和周围人群接触,一门心思,只是学习。
现在人们都说,如果不是妈妈,儿子不会落得这么个结果。
话说得有理,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乏这样的事后诸葛。但如果细想一下,永康要是没有被退学,而是继续在神童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大家又会如何?可以想见的是,曾阿姨仍会生活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她的教育方法仍会被奉为成功的经典,在乡间坊里流传。再反问一下,如果我们也有永康那样一个神童儿子,我们就真能比曾阿姨做得更好?
神童不神,令人感伤。在我看来,原因不在妈妈,不在教育方法,而在整个社会。无论承认与否,我们对于成功人士和成功人生的共识和评判标准就是三条:读书、做官、发财。神童因为其神奇,就被赋予了更苛刻的要求。“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曾阿姨平静的叙述,让我头皮一阵阵发麻。早知如此,何苦做个神童?我相信每位神童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小时读过《伤仲永》,讲的也是个"小时了了,大却不佳"的神童故事。印象深刻的是那句话,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我不知永康会不会成为又一个仲永,我只知道,《伤仲永》的故事既然不是在昨天开始,那就不会在今天结束。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神童”,共找到
613,331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