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不少公交汽车的车载电视上,放映着一段关于北京的宣传片。宣传片制作得古典与现代结合,非常好看,在观众心里,也会因此产生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肯定。但是,在宣传片最后,制作者大约为了加强这个效果,请了一大批外国人对着摄像机微笑,大声喊着对北京的爱。看着他们洋溢着微笑的脸,我不禁想问:难道我们非要用外国人的肯定来体现本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吗?还有什么比城市普通民众对城市的肯定来得更中肯和确切?事实上,不少外国人只是偶尔来中国,他们对北京的爱大多是“雾里看花”;而同时,占大多数的城市普通民众,却在公交车上忍受着相对逼仄的空间,用每天的疲乏来度过每一天。究竟是谁的生存体验更值得让人信服?是宣传片制作者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使他们远离和忘却了这个城市的大多数普通民众还活在劳累中,还是他们与一些外国人的舒适感受达到了共鸣?
其实,不仅仅是宣传片的制作者,这个城市的不少规划也在远离真实的人性。因为体制的不完善,月票公交车上的人永远很多,不少时候,到晚上八点了,站牌前还站着成堆的人,他们因为车的拥挤回不了家;上车了,除了一天来工作的疲倦,还需要忍耐公交车上因拥挤而引起的乏力,这其中还包括因为空间的狭窄,女性时常遇到的性骚扰。
城市道路建设一直都在媒体上被讨论,但是,真正的改善,为什么这么难呢?如果缺乏对城市的真正热爱,对人的真正热爱和尊重,城市的发展很难达到让普遍民众生活幸福的地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不是专门给外国人看的啊。
□赵静(北京广告人)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普通民众”,共找到
9,95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