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新京报》报道:福建晋江陈埭镇制鞋工业发达,却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当地自来水厂无力提供达标饮用水,于是出现农民买水老板外迁的现象。实际上,外迁的还有数量庞大的政府官员。这则报道背后,透露出很多重要信息:在经济利益的单向驱动下,当地的环境严重恶化,却无人过问;生态空前危机,却又被熟视无睹;像自来水这样典型的民生用品出现了重大问题,政府官员却宁愿外迁,也不想治理之策……
然而,这些信息还不是最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能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环境恶化可以治理,生态危机可以拯救,官员失职可以问责,惟独有一个问题无法单纯从技术层面上化解,而它恰恰又是至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公正。陈埭镇发生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此。正是因为不顾社会公正,惟金钱至上,才使老板们敢于置环境、生态、民生于不顾,也才使政府官员眼中只有纯粹的经济政绩,而视民众为草芥。
在某种背景下,老板们不顾最起码的商业伦理,成为纯粹的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但与此同时,政府官员却不能不顾最起码的现代政治伦理,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度,就更不能如此。否则,权为谁所用,情为谁所系,利为谁所谋?陈埭镇的水质恶化到现在这种程度,老板们固然难辞其咎,但是,政府官员责任更大。
发生在陈埭镇的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在眼下中国,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经济发展了,生态和环境等可持续资源严重褪化甚至恶化的事件,早已不是新闻。“陈埭镇现象”之所以再一次被媒体关注,我个人以为,是新闻的卖点做得好。这个卖点就是“农民买水老板外迁”。毕竟,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能推导出这样一个恶劣后果:先是老板外迁,农民买水;接下来,农民无钱买水,只好“饮鸠止渴”;最后,“鸠”至人亡,“城”继之死。显然,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一个结果,更没有人愿意看到类似“死城”相连于野的中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立即正视这种现象。这种正视,就是必须从维护社会公正的高度出发,让贫困者与富有者一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果实,至少,不能让贫困者只有“饮鸠止渴”的份儿,而富有者却能“饮血寻醉”。舍此,任何出发点都可能是偏颇的和危险的。而一旦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严格实施,把强调社会公正放到凛然不可侵犯的位置,那么,即便是异常凶猛的“经济动物”们,也不得不向“食草”的“草民”低下骄傲的头,重新拾起早已被抛弃的商业伦理,慢慢地重新完成从“动物”到“人”的文明进化。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经济悲剧”,那就是15世纪发生在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在那场运动中,“经济动物”们不顾社会公正,疯狂地推动“羊吃人”浪潮。就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羊吃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农民流离失所,最终引发英国大规模的社会危机。虽然陈埭镇现象与这场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巨大差异,因而不具太多可比性,但是,在“水吃人”这一点上,还是值得引以为鉴的。
( 责任编辑:柳剑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