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是母亲节,在节日的祝福声中,我突然想到一个现实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在5月2日长沙举行的全国文化经典教育交流会上,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的绝技,赢得在场学者教授们的掌声。据介绍,男孩8岁上学,现已学完小学课程,目前离校在家,由母亲辅导初中课程。另一则新闻是深圳一个5岁“神童”小女孩,一口气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3020位,而她下一步的目标是将此纪录刷新到4000位以上。这位小女孩的父母正积极准备材料,向吉尼斯总部正式提出申请世界纪录。
一个11岁男孩竟然能够流利地背诵佶屈聱牙的《老子》,确实不简单,也应该赢得掌声。但是,当他表演倒背绝技时,我却替孩子感到难过。对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老子》肯定如天书一般,花大量时间来记忆,有何意义,难道仅为创纪录吗?同样,一位5岁小女孩背诵圆周率到底有多大用处?倒背《老子》和圆周率小数点后3020位,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这两件事或许都是偶然的,但它们却提醒年轻父母: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两种现象需要警惕:一是家长作风,家长说的一切,小孩都必须听;一是“小皇帝现象”,尤其在大城市里,家长几乎成了孩子的奴仆。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家长将两者统一起来。在孩子的生活上,家长是孩子的奴仆;在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设计上,家长又是皇帝。家长们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孩子设计未来。有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的,有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比赛的,有为孩子不惜花钱上电视的。一句话,都是为了孩子。家长盼孩子成为“天才”、“神童”,盼孩子早日成名,其心殷殷可鉴。于是,11岁男孩倒背《老子》81章,5岁小女孩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3020位这样的新闻迭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有媒体报道,在美国纽约州有一个小女孩玛拉,年仅4岁就举办了个人画展。她2岁学画,3岁时作品最高卖到1万多美元。然而,玛拉的母亲没有规定孩子必须每天画画,也没有制定任何相关成才计划,“画画能让她高兴,这是她画画的惟一原因”。玛拉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自由成长”。事实上,我们不缺“天才”或者“神童”,却缺少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父母。
80多年前,鲁迅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他认为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而且要以孩子的需要为本,不是以大人的方便为本。遗憾的是,今天还有许多家长不能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漠视他们的真正需要,强制他们实现成人设计的人生目标,为此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甚至频频发生令人痛心的人伦悲剧。
我们固然不能不管孩子,但是也不应该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能以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实现家长们的人生理想。孩子是母亲的孩子,更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他们要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要完成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功业。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任他们健康成长,自由发展,“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责任编辑:柳剑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