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到后来的若干历史阶段,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总体上说,保守与激进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它们各自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性。但近年来,学术界存在着日益否定激进主义而肯定保守主义的倾向,您对此如何看?
袁伟时:我认为对激进主义的反思是正确的。中国近百年的道路为什么走得这么艰难,一个固然是因为历史包袱太重,二就是因为有些年轻人太莽撞,经验不够,而且一般推动变革的人都比较极端。比如康有为、陈独秀,在历史上也起过不好的作用。1998、1999年,我先后写过两篇文章(《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和《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讨论这个问题。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康有为有很大责任:1、提出要剪辫子、改年号,肆意挑战统治阶层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实则无关宏旨的符号。2、建议大量精简原有衙门,弄得一大批人惶惶不可终日。3、编造经不起推敲的伪经说,把士大夫阶层安身立命的典籍扔掉!同时把自己装扮成当代孔子;从而把愿意改革的潜在同盟者拒之门外。4、蓄谋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直接触发慈禧反击,发动政变。缺乏实际政治经验而又胆大妄为,毁掉了改革事业。
陈独秀有时也有造反派那种莽撞、极端的劲头,让人哭笑不得。1919年6月,他手无寸铁,居然草拟并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提出解散原有军警,由市民组织保安队等夺取政权的主张,号召市民“直接行动”,结果被抓去坐了3个月的牢。
人物周刊:您觉得年轻人容易犯哪些毛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袁伟时:青年人一是不要极端,莽撞;二是不要被狭隘的民族情绪所左右。爱自己的国家,就是要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走自由、民主、法治的道路,这是国家现代化和富强的必由之路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爱国要有理性,要有反思精神,一个没有反思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人爱起国来向来有个毛病,就是盲目自大,盲目排外。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为此吃过大亏,错过很多发展的良机;现在刚见到一点建设的效果,离现代化和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这种风气又抬头了。
( 责任编辑:文化频道: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