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谈-新闻评论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日月谈-新闻评论-搜狐网
评论首页 | 社会 | 时政 | 国际 | 经济  | IT | 汽车 | 文化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论坛
小调查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 瓜农含泪抛售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是否合适?
1、拖拉机进城是否不文明?
不文明,影响市容。
拖拉机进城方便了群众。
说不好。
2、这样做是否侵害了农民利益?
侵害了农民利益,伤害农民积极性。
这样做也是为了城市的文明。
不好说。
  往期调查
专栏作家

经济

柴之菁 | 薛兆丰 | 鲁 宁 方 刚 | 吴向宏 | 李子旸 冀志罡 | 郭松民 | 易宪容

文化

朱学勤 | 葛剑雄 | 雷 颐 袁伟时 | 张远山 | 薛 涌 朱大可 | 徐友渔 | 熊培云

体育

方 肇 | 毕熙东 | 舒桂林 张慧德 | 于 嘉 | 贾志刚 周才鸿 | 陶 伟 | 李 珂

热点回顾
·吃喝嫖赌齐全的阜阳法官
·
警察为何被警察打死?
·他们该不该被女老板罚裸站
·“小姐”进村说明了什么?
·站在街上就是“卖淫女”?
·小姐出没农家乐让人难乐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警察如此作为让人悲哀
·房子七十年后怎么办?
·“强奸幼女”竟然合法?
网友评论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女兵裸浴当卖点有辱经典
·为文革博物馆的民间性质叫好
·小泉会“浪子回头”吗
·不能放过刑讯逼供的人
·逼迫女同学手淫的悲剧
·张在玉的“死而复生”体现了司法公正?
·你赞成裸体播新闻吗?
·书记该先追车还是先救人
·自考生是北大的失败?
·你会歧视河南人吗?
您现在的位置:搜狐首页 » 媒体评论 » 国际评论 » 走向21世纪的中印关系

走向21世纪的中印关系
作者:孙士海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 Star.news.sohu.com 2005年4月11日09:34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内容提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印关系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除短暂时期之外,接触与谋求关系正常化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中印之间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着竞争和冲突的因素,在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和中巴关系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和分歧,但是两国在许多国内和国际事务中也有着共同的利益。未来的中印关系既不是对抗的关系,也不会是战略联盟的关系,更大的可能则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对地区乃至全球事务具有影响的崛起中的大国,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关系到本国人民的命运与前途,而且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未来的中印关系将如何发展?是关系恶化而陷入冷战对抗?抑或是捐弃前嫌而睦邻合作?本报告将着重分析影响中印关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一、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对国家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印关系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印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从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出现了,其根源并不仅仅是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在现实利益和战略利益上的冲突。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在接收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和平移交的国家权力的同时,也自然地继承了过去“主人”留下的遗产,其中包括与中国的非法疆界以及为把西藏作为防范中国势力南下的缓冲区的安全战略构想。正是这些殖民主义的遗产,后来成为中印交恶的根源。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刻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一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相信自己注定会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的强国。早在独立之初其政治领袖就认为印度的国际地位不是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相比,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 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目标和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思想使其从心理上形成了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最大潜在威胁的观念。印度的一些战略分析家认为,“尽管中印之间不存在马上就发生冲突的可能,…但是中印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和根本性的竞争,这是一个长期的因素” ,“两个亚洲巨人之间潜在的力量竞争,以及它们都自认为是当然的大国,文明和文化的中心,会继续促使它们支持不同的国家和事业。印度将努力崛起,不仅是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权力中心,而且是作为权力和影响的抗衡国家。…中印缓和只能被看作是出于两国短期的策略上的动机,即使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得以解决,但由于对第三世界领导权的角逐,两国在亚太地区必定保持一种竞争的关系” 。在印度,这种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或潜在威胁的观念在其智囊集团中有着较深的影响。在中国,一些分析家也持有中印之间存在着地缘战略竞争的观点。

  中印之间虽然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着竞争和冲突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必然要走上对抗的道路。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与印度过去都不是、将来也很难成为扩张主义的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输出的国家,这是两国避免冲突和对抗的基本因素。第二,无论是在当前的单极世界格局中,还是在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中,印度的竞争对中国来说并非根本的利害冲突或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的“零和”竞争。第三,两国在地缘战略利益上较少重叠之处。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形成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在印度东部,东南亚日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两国之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第四,中国与印度地缘战略重心的不同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双方的冲突和竞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主要来自东部:未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目标、重新修订的美日安保条约、台湾问题、NMD和TMD等因素显然已经确定了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就印度来说,对其国家安全利益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南亚内部。正像有的分析家所指出的:“印度的地缘战略形势更为复杂,问题也更多。中国的邻国对其既怀疑又尊重,而印度的邻国却对其怀有深深的不信任” 。印度与周边中、小邻国的关系有着内在的冲突,领土与资源争端、民族与宗教矛盾决定了其与邻国关系的脆弱性。印度虽然制定了“东向政策”,但是其严重的地区安全问题和综合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战略重心将主要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从中国与印度周边的安全环境来看,两国关系将更趋向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从印度方面说,与中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可以防止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中小国家寻求中国的支持与之抗衡。对中国来说,与印度保持睦邻友好,将会避免西方敌对国家和周边邻国利用印度遏制中国。除此之外,双方在地缘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例如,两国都与一些伊斯兰国家毗邻,都不希望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破坏南亚、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稳定,更不会听任泛伊斯兰主义的渗透活动破坏自身的稳定和统一。这使两国在抑制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的蔓延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需要。

  二、国内因素

  国家的对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内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印两国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的战略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是两国最根本、最重大的国家利益所在。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于70年代末,印度于90年代初先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并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使两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内在的改革要求和动力。

  现在中国与印度都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但是庞大的人口、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异常艰巨复杂、甚至危机丛生的过程。现代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社会、政治上的严峻挑战,类似种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社会动荡等国内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发展经济和维护国内稳定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两国的首要任务,这将使两国的国家战略不得不更具“内向性”。为了最大可能地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国不仅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而且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国内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印度和中国现在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种族分离主义的挑战,例如,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种族分离主义活动自独立以来始终就没有停止,而中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也存在着民族分裂活动,这些分离主义势力一旦获得外部势力的支持,无疑将使形势更为严峻并会给各自国家平息分离主义增加极大的困难。因此,中印合作并建立睦邻关系显然是两国防止国内分离主义活动加剧的最好途径。而这种具有压倒性的战略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将缓和两国之间的对抗性,抑制着两国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上的冲突。

  印度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和摇摆性,既有愿意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一面,也有防范甚至敌视中国的一面。其国内政治的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总的来看是积极的,国内舆论的主流主张中印友好,各政党的对华政策也有着基本的共识。现在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的前身印度人民同盟曾经被看作右派政党,作为反对党时主张对中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执政后对华政策趋于温和化。该党领袖瓦杰帕伊任外交部长时曾于1979年访华,试图推动中印关系正常化。目前印度人民党处于执政地位,虽然核试验时曾攻击过中国,但是核试验以后,该党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是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1] [2] [3下一页 

央视名嘴为何如此恶俗   >>>进入评论频道,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