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余斌的原湖南临湘市副市长,“用受贿款扶贫济困”,尽管这是一条5月份就爆过一爆的老新闻,但还是惊起“网评”一片。在网友的热议中,有不少这样的感慨:“为人民服务,不应有罪”;“余斌是现实环境下的大清官”;“想做另类好官不容易”……(8月3日《都市快报》)“网评”的主流“网意”——网上民意,几乎是一边倒的。8月3日下午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某著名网站进行的网友调查结果是:问“您认为湖南临湘市副市长拿受贿款扶困济贫是否构成受贿罪”,答“不构成受贿罪”的占 66.48% ;问“您认为法庭的判决是否公平”,答“不公平” 的占 72.12% 。这是多么可怕的“网意”是一边倒!
有多少“网意”是这个样子的?不久前阿星杀人案的新闻出来后,“网意”之悲情比阿星杀人之悲情还悲情,吓得首发该报道的媒体第二天赶紧发表社论指示“悲情不能掩盖血腥”。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地“恢复强制婚检”新闻,网上调查也是一样,大多数人投票赞成恢复“强制婚检”,“反对派”成了“少数派”。还有,当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揭晓时,网民评论也是一边倒——几乎全是使劲开骂的,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这主流“网意”,曾有学者提出,就像那个很著名的书名“总统是靠不住的”一样,应该有勇气公开说出:民意也是靠不住的!如果说“民意也是靠不住的”太绝对,那么,在我看来,“非完全的民意是靠不住的”、“非完全的‘网意’是靠不住的”,大抵不会错。
靠不住的“网意”滥觞于信息不对称。因为网友的评论仅仅是对新闻本身提供的那点信息来展开的,而新闻本身的导向往往存在偏差,把一种“扶贫”的情况放大,就把另一种“受贿”的事实缩小;把一种“不幸境遇”放大,就把另一种“残忍杀人”的事实缩小。我读那些“原新闻”时,总感到记者行文时对主人公的信息披露是不完整的、不对称的,不时强化了“同情”而削弱了“罪行”。如果“换位思考”,比如写阿星杀人案,是从被阿星手刃的那位工厂小主管入手来写,难道不是可以写出被害人的“悲歌一曲”吗,说不定他的经历比阿星更艰难、他的一家在失去了他之后更凄惨!比如写余斌,如果以他种种受贿情形为主线,写他两年收了二十多万却到组织上找他谈话时才交代,把他所说的“我太熟悉办案流程了,只要我不说,是很难查出来的”延伸拓展开去,不是可以写出堕落历程、瞒骗心理吗?至于“帮扶”,不是可以写成心虚作秀骗取虚荣吗?那样,你还怎么个同情法?
这是一个实际同情稀缺、虚拟同情泛滥的年代。刚在河边兴味盎然地围观了一个人溺水,或者刚在街边兴高采烈地期待一个人跳楼,转回身到了屋子里电脑前,就可以参与主流“网意”,发布充满同情的“网言网语”了。这样的“网语”能证明自己就是“主流民意”,而且真理在握吗?这样的“网意”充斥了网络世界,最终又能换来什么呢?如果一些事情要基于民意才能决策,那能听信这样的“网意”吗?被这样的“网意”所左右的话,能行吗?
情绪化的“网意”靠不住,感情深的“网意”也是靠不住的——当然,这都是警示的说法。契合法意的“网意”才是正义的“网意”,切近真理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其实是个常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网意”,共找到
1,49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