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还说过去是“读完初中,出外打工”;现在是“要打工,读职中”。一言以蔽之:“职中”是培育“打工仔”的地方。
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将我国人口负担转化成资源优势。据悉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1.6亿人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目前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就是说,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都有必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如果这句“经验之谈”是利用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致富,或用技术“扶贫”,则无可厚非;但是根据“读完初中,出外打工”、“要打工,读职中”、“读完初中上职中”等等宣传口号来看,好象是对应届的在校学生所说。果真如此,此话就欠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显而易见,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职业中学(学校)是以传授职业技术为主。但既然是学校,就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单一地宣传“要打工,读职中”,虽然显现了学校的性质,但是突出的是“为打工而读书”,这种宣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讲述过一件事:有人问贫困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放羊为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了娃做什么?”“放羊。”据说有个学生看了这个片断后,认为自己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够跳出“恶性轮回”的下场,可怜的孩子竟然走上了轻生之路。这个学生的悲剧在于,不知道人生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没人能够给学生画上“命运圈”。
解放前,一个国民党官员对贫民学生“训话”:你们读了书,就不会分不清男女厕所,给东家送信就不会出错,做长工打短工赚了钱往家里寄就不会求人……有位共产党干部马上义正词严地纠正:“同学们,没有谁能够断言你们永远都受穷,永远都是为东家做工,你们搞好学习,一样地可以改天换地,完全能够做国家的主人!”
也许有的人会说,现在农村的孩子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读了职中去打工是实话。甚至还会说在解决“糊口”时,用理想“吊胃口”不切实际。这种观点必须纠偏。学生掌握职业技术后,到社会上去实践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向人传授自己的技术,可以自己从事小本经营,也可以进入村办企业……何必只套“打工”二字?诸如前文的“顺口溜”,完全可以改成“读完初中上职中,技术致富一路通”、“会务工,读职中”。
近年来兴办过培养“老板”的学校,培养“绅士”和“淑女”的学校。现在,似乎又有了培养“打工仔”的学校。有的遭到非议后停办了,有的还在继续。任何一个学校,都要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因为理想信念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否则,便是偏离了教育方针。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打工”,共找到
6,865,05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