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奥运主办权的五个申办城市的最终获得者,7月6日在新加坡揭晓,伦敦获得了正式主办权。笔者认为,伦敦的获胜,象征着奥运平民化的胜利。
伦敦是所有申办2012年奥运主办权的最后一个城市,英国人本对申办缺乏信心,有51%以上的人反对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只有38%的人表示赞成。在最后决赛的五个城市中,伦敦被世界舆论最不看好。五个城市经过国际奥委会三轮投票后,只剩下巴黎和伦敦,此时多数人仍然认为巴黎会最终压倒伦敦而胜出。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伦敦获得主办权后,全世界都为之大跌眼镜。不被公众看好的伦敦为什么反而获胜呢?我想有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伦敦申办奥运主办权的理念是“让奥运精神在下一代传承”。在我看来,这比其他四个城市所提出的申办理念,如莫斯科的“弥补1980年奥运会遗憾”、马德里的“激情开放”、纽约的“永不放弃”、巴黎的“立体交通、安全、环保”等等要高明和深远得多。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英国人对奥运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忠诚。
从伦敦申办奥运的宣传片中,突出英国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参与场景也证明英国政府很重视通过主办奥运来发展全民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不仅仅为了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和招揽游客,发展旅游和经贸。
其二,伦敦申办奥运最富创意的主旨和举措是,把奥运引向平民化大众化,通过主办奥运来为平民百姓谋幸福,尽可能使平民百姓有机会分享奥运的激情和快乐。首先是不惜投资38亿美元来主办这次奥运,而这笔钱大多用来改造伦敦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东区,在这里新建体育场地和设施,从而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繁荣,脱贫致富。这是多么两全其美,大得人心的一步。其次是,把一些奥运场地分设在两种不同的地区,一是所谓上层社会人士或贵族居住,平民很少或难以进入的地区;二是平民百姓聚集游乐最多的地区。例如,把英国王室所在地的白金汉宫定为长距跑起跑点等等,把世界上最闻名的西方自由民主发祥地、任何人(包括外国人)都可以在此游乐和辩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的海德公园定为一些短程项目的比赛场地。主要目的就是让英国人和外国人最方便地观赏奥运和英国的名人胜地。这也是在广大平民百姓中普及奥运精神的方式之一,自然深得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奥委们的赏识和支持。
有人说,奥运会越来越政治化,我看政治化也未必不好,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政治化。如果仅仅为了当权者的国际政治名声,巩固他们在国内的政治或统治地位,就没什么意义。而英国的这种奥运平民政治化,都是大有益于平民百姓。看来,平民化政治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体育平民化普及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现在世界上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为普通百姓着想,都是要碰壁或不会那么顺利的,这是一个规律。
□张镇强(湖北教师)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奥运”,共找到
18,344,461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