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新京报之《一教授被指泄题给考研女生》,披露了北交大一名教授涉嫌“性交易”事件;同日晚些时候,北交大随即在本校新闻网首页综合新闻头条发表“严正声明”,而严正声明的题目就是:《北京交通大学新闻发言人严正声明:北京交大正详查事件真伪 考研女生有作弊前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看吧,题目本身已经把声明的“基本点”直接地标示出来了:一是声称详查“事件真伪”,二是披露考研女生有“作弊前科”。这样一种安排,很容易让人们把两个基本点直接地联系起来,从而怀疑该女生揭发教授“性交易”的可靠性。
该“严正声明”除开头交代声明起因于新京报的上述报道之外,不过只有2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很短,显然是对事件的一般性“表态”:“在收到报社记者提供的材料后,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对此事件进行调查核实,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公正地调查和处理此事。”——看得出来,完全没有提及教授“泄漏试题”及“性交易”问题本身,内容比较简单,也很原则,换句话说,如果事先没有看到相关之报道,你根本无法知晓“此事”究竟是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相形之下,“声明”的第二个自然段,所占份量很重,内容也颇为详细和具体,为避免断章取义,兹照录如下:
“依据《新京报》提供的材料,学校查阅了该考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关原始档案。经查:该考生在参加我校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中,找他人替考英语被监考人员当场查获,即被取消2004年考试资格。该考生在2005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为36分,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分数线。该考生于2005年3月16日曾给学校写信,提出录取的要求。在信中,该考生自述“第一次考研即2004年,我大病住院未能进了考场”、以研究生考试英语没有正常发挥水平等为由,恳求学校予以录取。该考生还多次找学校,要求给予照顾。我校严格招生录取程序,坚持招生录取的标准,没有录取该考生。”
读者不妨将上述两个段落简单地比较一下。
从文字数量看,前后两段,一少一多,不成比例。
从相关内容看,前后两段,一简一繁,更是显得相互“脱节”,或可说是“本末倒置”。因为核心问题是教授涉嫌“泄漏试题”及“性交易”,而这一大段“声明”,无非是揭示女考生之“原始档案”材料,其中包括该考生很低的英语分数(36分)以及该考生给校方信件中的某些情节,甚至还特意披露了与本次事件毫无关系的该考生2004年“考试作弊”情况。
对于北交大的这个声明,该考生(阿芳)本人也提出了异议。阿芳说,虽然里面反映的内容属实,但明显“有失公允”,因为声明当中只对她过去的不对之处进行了详细揭露,并称她这个举报人有“作弊前科”,而对被举报人、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教授却只字未提,也没有提及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
试问,这种写法,目的何在?给读者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何处?人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因为没有被录取而“报复”教授成了该声明的“潜台词”。
后来的社会舆论似乎也验证了北交大上述不言自明的“舆论导向”。搜狐网站“如何看待阿芳的这种做法”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阿芳此举只是“报复”的比例竟然高达58.1% 。——许多人们不是怀疑或谴责教授,而是恰恰相反,把鄙视的目光集中在自称与教授有“性行为”的女考生身上。试想,这种“舆论倾向”能说与北交大上述“舆论导向”无关吗?难道与北交大声明的“暗示”作用没有关联吗?
在这里,我还想指出的是,对于新闻媒体披露的“教授泄题”事件,北交大采用的是“声明”,并且还是“严正声明”这样一种非常严肃的形式。什么叫“严正声明”?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用“严正声明”?——“严正声明”通常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出某种原则立场,表明与某个对象具有重大分歧的坚定态度。这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勿须多说。在这种场合北交大采用“严正声明”这种极为严肃的形式,实在令人费解。
诚然,涉嫌“性交易”对于任何单位或个人都绝非光彩之事,影响可想而知;然而,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查清事实,严肃处理,挽回影响,而不是其他。坦率地讲,至少从校方在“第一时间”发表之“严正声明”本身及其实际内容看,我怀疑北交大是否有“误导舆论”或“护短”的问题。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性交易”,共找到
7,662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