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广州民意的主流不认同社会中“仇富”心理。22.7%的受访市民明确表示周围人群不存在“仇富”心理,35.4%的人认为只是“个别存在”,显示出广州人的主流社会心理是健康、理性的(5月6日新华网) 。
这条来自广州的新闻,或者确切地说应该是广州的这个调查,给人的一个感觉颇像无的放矢、空穴来风。原因就在于所谓“仇富”心理,本来就是一个伪问题。有人富了有人还未富,这实在是很正常的事,而预先设定一个本不存在的“仇富”心理,再去问未富者有没有这个想法,这事情从一开始不就是很荒唐的吗?打个比方,这就像调查人们“有没有杀人念头”,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如果说“仇富”本就是一个伪问题,那么真正应当警惕的问题,恰恰是欺贫。这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先富阶层,然而先富阶层中的一些人,偏偏忘了自己的财富是得之于社会,应该回报社会,而是富了就忘本,为富却不仁。比如有的老板,将员工视为“包身工”,不仅超强度劳作,还要随心所欲地克扣报酬、拖欠工资;还有老板,为了多赚钞票,让员工跪着给客人服务,美其名曰通过员工的“自我贬抑”,让客人“享受尊贵的体验”。除了这样的为富不仁,还有别样的隐性欺贫。前不久上海有商家为名牌时装做广告,广告语竟然叫做“上流社会的价值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无产阶级的想入非非。”这样调侃无产阶级,即使仅仅是为了炫耀富人的优裕生活,也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媚富欺贫的嘴脸。
老板的欺贫,商家的欺贫,也许还可以归结为个人行为、企业行为。那么尤发人深省的是,今天有些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有意无意扮起了欺贫的角色。比如在劳资纠纷中,有的部门只为企业主考虑,甚至不惜牺牲民工的合法权益来迎合、满足企业主的利益;又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不知不觉成了老板的代言人,老板看中哪个黄金地段,政府就跟在后面下拆迁公告。
今天社会中还没有“仇富”心理,是我们社会之幸,但是今天社会中有欺贫,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瓜豆效应”,讲的并不只是怎样种庄稼。
( 责任编辑:柳剑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