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警权在法度内运行才不会恶化警民关系

类似兰州与北京这些事件发生后,警队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以为都是极个别人的极个别现象,不代表警察的主流。这种切割是必要的,但基本上缺乏说服力。

  文 | 令狐卿(搜狐特约评论员)

  近期涉警新闻很多,而且在舆论上都引起极大反响。在这些影响之下,社会认知上对警察的印象变得极富争议,公共评价上趋向负面。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公安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完善警权运行机制, 努力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雷洋案就不说了,兰州民警打烂学生屁股的恶性事件中,仅仅因为执法过程被拍到了,就将两名大学生拉近派出所扇耳光、警棍伺候,导致又一起舆论爆发,掀起强烈的谴责声浪。尽管当班负责人已被停职,当事警察被关禁闭,与受害者协商有进展,但劣迹已经刻下。

  在这样的事件中,执法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有亏,坏警察的形象却是跃然纸上。这些警察极其霸蛮,一言不合就会使出习惯性暴力,拳脚相加还是轻的,使用警械也有着很大的随意性。警员依法履职能力及意愿不足,被侮辱与被暴虐的受害人,让围观者感同身受。

  警队在形象塑造上不可谓不在乎,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使力,但是,有一个关键可能是被忽略了,那就是:警队的形象不可能只作内部建设,更是外部社会建设的问题。好警察的形象,不是自为的,而是由警民互动的实际决定的,完备的执法制度体系就很关键。

  类似兰州与北京这些事件发生后,警队内部也有不同声音,以为都是极个别人的极个别现象,不代表警察的主流。这种切割是必要的,但基本上缺乏说服力,导致辩解无效。警察作为一种身份,光靠自己讲是不行的,还要看"他者"如何看待——具体说就是民众如何理解。

  所以,舆论对兰州警方迅速处理涉事警员,是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但是在深层心理上,大众有疑虑:为何只是关禁闭、停职这么简单的内规处理,而不让通行的法律来界定罪与非罪?此案起于围观民众自行记录执法过程,执法信息的流程化问题就很突出。

  进一步说,打烂屁股,可能只是轻微伤,不够问罪,所以大学生无力追究加害者的刑责——但如果颠倒过来,这种事发生在警察身上,又会如何?好警察的形象塑造,一个决定因素是警察作恶的成本要很高才行,但实际上又很低,所以就不断地埋下问题。

  在作家梁晓声披露的一桩旧闻中,一位副省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跨省赴任过程中,在两省交界处被恶警拘禁殴打四五个小时,最后是靠上级的权力惩治了作恶警员。旧闻与新闻放在一起看,至少警权中失控的冲动是一以贯之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副省长,都能等来援兵与正义。

  在近期的涉警新闻上,乃至于副省长被恶警殴打的旧闻中,人们都习惯用"警权失控"来总结教训。这固然是一个角度,但从现实看,"失控"可能也是"控制"或"扩权"之一种,日常它就是这么运转的,这才是值得深思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执法公信力流失?

  在北京法官被当事人枪杀的时候,社会上有一种同情的声音:这是对法治开了一枪,是不可原谅的,也是危险的。可当涉及到警察时,社会往往给予差评,其待遇与对法官悬殊很大,这种差异别有深意。但凡致力于好的警察形象建设,当有自省与领悟。

  社会需要警察,泛泛而谈是没错的,可实际情形要更复杂些。好的社会需要好的警察参与建造,而社会中某些重要的混乱现象却往往与坏警察有关。能够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是确保警权在法度之内行事,执法为民要能说服人,执法监督要能让人看见。

  执法办案体系一旦被失去约束的警察蔑视,社会同样会反击,就像兰州警察打烂人家屁股那样,大众也用团结舆论、视频揭露等手段增强自身的权力,以防止被类似的恶警伤到。不只是警察有权力,社会也有(尽管弱),所以警权有所戒惧,也是好警察应有的克制。

  总之,近来发生的这些涉警事件,一次次证明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多必要。严格保障执法质量,不仅利于民众,也是执法者最终的依靠。否则,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人也可能会成为警权无序运行的牺牲品。警权专业化运作,标准化建设,需求迫切,呼声强烈。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