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发热门诊,北京市民一定不陌生。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北京各大医院纷纷建立起了发热门诊。它的主要职责,是从普通的感冒发烧患者中,排查出非典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毫无疑问,当初建立发热门诊是一个必要的举措,但是,两年后的今天,发热门诊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之所以有这种担心和疑问,源于不久前的一次看病经历。丈夫突发高烧,去医院看急诊时,被告知必须先进行非典排查才能接受正常治疗。于是乎,我们不得不又重温了一下有关“非典”的记忆。我们被戴上口罩、手套、脚套,从头到脚被消毒后,进入了位于医院角落里的发热门诊。接下来的是正常的量体温、抽血化验,但不正常的是,划价、取药、送检等程序仍旧要到医院门诊大楼里办理,并且由患方办理。这种方式,早在非典时期就屡受诟病,因为非典疑似病例与正常病人同在拥挤的医疗大厅,极易造成交差感染。遗憾的是,血的教训似乎没有换来医务人员的“警钟长鸣”,真不知道这样粗糙的非典排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非典排查花费不菲,并且是强制性的。感冒发烧,在北方是常见病,北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是300元左右。试想,如果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为了看一次感冒发烧,就要花去不少钱,我们不得不对这种强制性规定提出质疑。
也许有人会反驳,非典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非典排查虽然牺牲了一些个体的利益,但保护了大多数人的健康。上述论据不无道理,但结论却站不住脚。首先,非典卷土重来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需要科学评判,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高价防范”;其次,非典排查究竟应该是医疗机构的常态还是紧急状态,这需要专门的听证会;最后,即便医疗机构可以证明发热门诊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否就理所当然该全部让患者埋单?
2003年,香港也曾是非典的重灾区。但3个月前我去香港旅游时,并未发现海关、医院等地采取非典排查等特殊措施。再者,直到2004年上半年,从中国飞往某些国家的航班降落前,都要在飞机上先被外国机组人员消毒后才会打开机舱门。
尽管他们一个劲地解释和道歉,但仍然让许多中国乘客感到憋屈。试想,如果两年后的今天仍有类似情况存在,人们一定会非常反感。可悲的是,类似的非典歧视居然仍在北京人身边的医院存在,而且还要“花钱买歧视”。
因此,是该考虑发热门诊要不要继续存在的问题了。
□杨磊(北京市民)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