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着强烈期待的心情翻开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读过这位作者的另一著作《娱乐至死》并深感共鸣;二是该书的主题正是我长期关注和忧虑的问题。读后的感觉是未失所望,但又意犹未尽。
该书的立论与《娱乐至死》一脉相承,也是电视对于文化的负面作用,而童年的消逝基本上被视为这种负面作用的一个例子。作者是在社会学而非生物学意义上定义童年概念的,他认为,这个意义上的童年概念乃是印刷术的产物。这主要是指,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由口头转变为文字,社会便获得了一个区分童年和成年的明确标准——即是否具备阅读能力。童年是从学习识字和阅读开始的,成年变成了一个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然而,电视的发明破坏了童年和成年之间界限的历史根基。在电视机前面,童年的消逝与成年的消逝并行。一方面,看电视不需要、也不开发任何技能,它把成人变成了功能性文盲,儿童化的成人。另一方面,它又把儿童变成了成人化的儿童。孩子们从电视图像上获得五花八门的信息,仿佛无所不知,尚未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答案,好奇被自以为是取代。他们还通过电视知道了成人的一切秘密,导致羞耻心消失。作者始终强调,羞耻心是童年存在的前提。他断言,如今孩子普遍早熟,青春期提前,电视——现在还应该加上网络——对此脱不了干系。
童年消逝的一个重要表征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英国两位历史学家鉴定了几百种传统游戏,其中没有一种是现在的儿童仍经常玩的。我们这里的情况并不稍好一些。今日的孩子当然也玩,但玩的都不是传统游戏。如今孩子的娱乐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抽象性,突出表现在电脑游戏,沉湎在虚拟世界里,不知阳光下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相反,传统游戏总是具体的,多半在户外,与自然亲近,手脑并用,身心皆投入。其二,传统游戏具有自发性,没有成人的干预,孩子们自然地玩到了一起。相反,现在的儿童游戏变得日益职业化了,家长催迫着孩子上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参加各种比赛,加上繁重的作业,占据了全部课外时间。可是,当孩子们毫不自由地从事着这些活动时,他们还是在玩吗?当然不是了,他们其实是被绑架进了成人世界的竞争之中。
最后,我说一说为何对这本书感到意犹未尽的理由。作者的基本论点是,电视文化取代印刷文化,这是导致童年消逝的根源。中国当今的现实却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卢梭曾经批评以文字为主导的教育压抑了儿童的生长,使之变成畸形的成人,这一批评多么切合今日中国的现状,其极端表现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 责任编辑:文化频道: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