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谈-新闻评论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日月谈-新闻评论-搜狐网
评论首页 | 社会 | 时政 | 国际 | 经济  | IT | 汽车 | 文化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论坛
小调查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 瓜农含泪抛售
南京为创文明城市限制拖拉机进城是否合适?
1、拖拉机进城是否不文明?
不文明,影响市容。
拖拉机进城方便了群众。
说不好。
2、这样做是否侵害了农民利益?
侵害了农民利益,伤害农民积极性。
这样做也是为了城市的文明。
不好说。
  往期调查
专栏作家

经济

柴之菁 | 薛兆丰 | 鲁 宁 方 刚 | 吴向宏 | 李子旸 冀志罡 | 郭松民 | 易宪容

文化

朱学勤 | 葛剑雄 | 雷 颐 袁伟时 | 张远山 | 薛 涌 朱大可 | 徐友渔 | 熊培云

体育

方 肇 | 毕熙东 | 舒桂林 张慧德 | 于 嘉 | 贾志刚 周才鸿 | 陶 伟 | 李 珂

热点回顾
·吃喝嫖赌齐全的阜阳法官
·
警察为何被警察打死?
·他们该不该被女老板罚裸站
·“小姐”进村说明了什么?
·站在街上就是“卖淫女”?
·小姐出没农家乐让人难乐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警察如此作为让人悲哀
·房子七十年后怎么办?
·“强奸幼女”竟然合法?
网友评论

·河南人真的被歧视了吗?
·女兵裸浴当卖点有辱经典
·为文革博物馆的民间性质叫好
·小泉会“浪子回头”吗
·不能放过刑讯逼供的人
·逼迫女同学手淫的悲剧
·张在玉的“死而复生”体现了司法公正?
·你赞成裸体播新闻吗?
·书记该先追车还是先救人
·自考生是北大的失败?
·你会歧视河南人吗?
您现在的位置:搜狐首页 » 媒体评论 » 社会评论 » 媒体有偿新闻的“七大卖点”

媒体有偿新闻的“七大卖点”
作者:行思 来源: 光明网 Star.news.sohu.com 2005年4月19日12:02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朋友是国内一家较为知名的农产品市场的老总,说到他当企业法人的苦衷,他的一句话特别让我深思,他说当了企业董事长像是中了媒体的“埋伏圈”,几乎每天电话不断,今天是要求采访的,明天是要求录相的,规规矩矩采访倒也罢了,可是难对付的就是那些带有广告性质的约访和约稿,真把人搞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难怪全国那么多的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大部分都经营得红红火火,令人眼缠呢。那么媒体有偿新闻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市场空间,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有偿新闻,但是此种歪风没有真正地得以制止?媒体有偿新闻到底有什么样的“卖点”呢?

  笔者认为,媒体变相有偿新闻主要有“七大卖点”。

  一是公开征稿型。

  现在一些媒体名义上是在搞文化策划、文化宣传,实质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务正业。他们的业务重点就是征稿,只需在报纸上打出一个征稿大赛启示,通常是在一些小有影响的报纸上,并且要特别强调不收参赛费,尽量地扩大宣传面,尽可能地降低参赛门槛,因为只有参加的人多,他们才有可能从不明究理的参赛者身上榨取更多的钱财。第一轮按照常规自然是初赛,要不多少时日,一封打印的几乎千篇一律的入选通知就到了参赛者手中,告诉你荣幸地进入了复赛。并且在入选通知中通常会附上这样的信息和要求,就是本次大赛所有进入复赛的作品将结集出版,鉴于书稿出版费用高,请入先者务必汇寄多少多少元人民币支持书稿出版,并赠送多少多少本样书。反正能通过初赛进入复赛的人通常很多。之后通常就是长久的等待,直到某一天他们的钱赚得差不多了,可能会给进入复赛的作者一个更大的惊喜,让你心痒痒地掏出更多的人民币去购买泡沫似的虚荣。

  二是主动出击型。

  媒体记者应该有灵敏的触角,变幻的新闻眼,应该善于扑捉新闻。但是如果用带色的眼睛去扑捉,用异样的眼光来挖掘,那么这样的主动出击被采访者可就遭罪了。一些媒体记者专门打听那个部门、那个企业有油水可榨,于是就不速而至,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而是向被采访对象要条件,登半个版面多少钱,登一个版面多少钱。给钱就上报,不给钱就拉倒。你别看他们中的有些人南跑北奔的那么辛苦,说穿了并不是敬业,而是为了“孔方兄”而努力。这些主动出击的记者就像是跑业务的推销员,他们的敬业精神固然应该称道,可是他们“推销”出的结果却是新闻的失信的新闻或泡沫的新闻。

  三是发函催促型。

  现在邮票的价格虽然已经上涨,可是以八毛钱的成本如果能够换来更高的收入,记者们何乐而不为呢?于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们就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约稿采访函,但对如此形式的约稿可要小心呢。忽地有一天你接到一封记者约访函,可要仔细分析,辨清真伪,看看是真采访还是假采访。他们要你回函时一定要谨慎,不到一定时机通常不用费心思回信。通常来一次函就没有了下文的,有可能是真的采访,要是见你几日不理他,过几天又来函的,那你可要耐心考虑莫上当了。

  四是电话征询型。

  这也是不少媒体的惯用伎俩。也不知道记者们是怎么获得那么多通讯录的,我的印象是现在不少媒体记者手头都有新版中国黄页或他们从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获得了通讯录,要不然他们怎么知道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呢?电话那头往往是一些名声如雷贯耳的媒体,电话这头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小单位,也有一些有影响的大单位。但是不管什么单位,特别是一些稍有知名度的单位,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往往是“不敢得罪”的。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有了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就是不善待媒体肯定会吃亏的。电话小姐先找你单位的办公室,问清负责人的姓名,之后就要负责人的电话,说是一家有来头的新闻媒体,于是被访单位就要点头哈腰似地向对方解释,接受了就定下采访日子,不接受也要挖空心思地找出婉拒的理由。

  五是吃拿卡要型。

  一些媒体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仿佛就是为了骗吃骗喝、索要土特产,哪个地方招待地好就给你发稿,招待地不好,说不定会捅漏子,让你不该曝光的也曝光。只有陪同地舒服,招待地到位,并要奉上丰厚的土特产品,才有可能通过他们的检验。对于那些眼皮不够灵活,做事认真守规矩的“木头脑袋”,他们往往是睬也不睬。这种媒体记者做事很有“分寸”,招待好同招待差不一样,送礼多同送礼少不一样,文章篇幅有长短,只有接待到位,他们的报道才有可能到位。

  六是发行捆绑型。一些媒体的稿件是跟发行走的,发行量大的地方上稿多,发行量小的地方上稿少。一些纸媒体的记者在采访时搞报刊捆绑征订,订报了才考虑采访,不订报往往他们连理也不理你。并且他们理你的程度同报刊订阅的份数直接挂钩。不少刊物都是这样搭售来提高发行量的。

  六是回扣刺激型。一些媒体的约稿直接同回扣结合,一个版面或多少音频、视频节目多少钱圈子里面的人都知道是很有弹性的,动辙报价成千上万的说不定几百元就能搞定。而多出的那部分,一部份是操作者的提成,自然是占大头的,剩下的才是被采访者的回扣。对于那些吃着公饭干着官活的企事单位负责人,对于较为乐观的回扣他们往往是乐此不彼的。由于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一些被采访者不敢直接收“硬头货”,于是一些媒体就采取变通的办法,赠送旅游或纪念品,完成业务量大的可以送“新马泰”旅游,完成量小的也能享受国内著名旅游景点。至于纪念品的数量和档次,当然也是同媒体完成的业务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七是上级陪同型。一些媒体采访喜欢走上线,打着上级的旗号四处寻找猎取的对象。一但成熟就拉来上级部门的人员来对下面施威。这样下面接受也不是,不接受也不是,接受了就要付“孔方兄”,不接受可能就要得罪人,媒体记者神秘的来头让人永远也不能着摩透。而且有些采访是上边宣传部门安排的,命令焉能违抗,而要不违抗就只好付钱。这种有偿新闻该休矣!

  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本身职业道德淡薄,素质低下。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媒体都逐步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市场化就是要把媒体当企业来营销,把媒体当企业来运作,市场化就要求媒体追求最大利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特别是对公共舆论起影响作用的媒体更应该是遵守新闻道德的典范。但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一些媒体不把新闻当成崇高的职业来看待,盲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不是想借助媒体为群众搞好服务,正确地的引导舆论,而是置新闻道德于不顾,把新闻职业当作敛财的手段,把从业媒体当作赚钱的工具,不仅加重了被采访者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其二,记者队伍鱼龙混杂。一些媒体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是依靠提高节目和版面质量吸引观众和读者,以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而是依靠有偿新闻来增加媒体的收入。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有着新闻人梦想的人加入“说客”队伍,门槛一降再降,各种档次的所谓记者混进媒体。那些三天两天打电话的,那些传真发布满天下的,不少人都是媒体私招滥雇的“摇钱树”。由于媒体的运作市场化,这些人的工资和办公费就需要“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创造了效益才会有好的“收成”。所以你不要看现在不少人打着媒体的牌子四处活动,说不定那些人还不是正式记者呢?

  其三,源于社会对新闻媒体的一种迷信心态。我们的社会一直把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塑造得很神圣,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这种状况只能说是国人认识上的误区,在国外,其实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是较为普通的职业,并没有多少人把他们看成与众不同。但是国内就不一样了,许多人听说记者采访都是乐此不彼的,他们没有把接受采访当成一种负担和开销时间的活动,而仅仅是把它当成能在报纸上露相电视中露脸的宣传,没有丝毫的主动意识,而是只要有新闻部门的采访,就一切任其“宰割”了。这种情况也深刻反映出国内新闻市场的不成熟。

  媒体只所以喜欢搞有偿新闻,说穿了就是为了一个“钱”字。他们这种只要金钱不要自身形象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媒体自身发展,更不能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加入WTO后,国际传媒大鳄早已对中国市场觊觑已久,这些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媒体一旦正式抢摊中国,那么那些搞过或正在稿着有偿新闻活动的媒体,能没有丝毫的危机感吗? 

( 责任编辑:柳剑诏 )

央视名嘴为何如此恶俗   >>>进入评论频道,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